爱国军阀_汉冶萍往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汉冶萍往事 (第3/3页)

    李维格(约1855-1918),江苏吴县人,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先驱,汉阳铁厂的主要开拓者。他解决了汉阳铁厂的钢质问题,扭转了汉阳铁厂建厂以后年年亏损的局面;规划、组织了1904-1910年汉阳铁厂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使汉阳铁厂真正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他还规划了大冶铁厂的建厂方案和厂址选择;创办了扬子机器制造厂和湖南常耒(lei)锰矿;兴办了汉阳铁厂第一座技术学堂;为我国近代钢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维格本是一介书生,曾到英国学习英文和法文,随后又到日本和美国学习技术科学知识。甲午战争爆发后(1894年),他与梁启超一起,写文章宣传“变法”,名扬一时。“戊戌变法”(1898年)后,他回到上海,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南洋公学教授。这时,盛宣怀已经接办汉阳铁厂,并改汉阳铁厂官办为官督商办。他聘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翻译,此后他逐步实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

    李维格为汉阳铁厂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是1918年前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汉冶萍往事之二——短暂的辉煌

    汉阳铁厂在经历了1896年的“改革改制”(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后,受制于产品质量问题,延续着停停打打的状态,终于在1903年再次停产。1902-1904年,李维格奉盛宣怀派遣,出国考察炼铁新法。他摸清了钢质量差的原因,建议盛宣怀改建和扩建汉阳铁厂。1905年,盛宣怀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厂长),全面负责汉阳铁厂的改建和扩建工作。

    李维格就任以后,决定新建一座250吨(477立方米)炼铁高炉,将原有两座贝塞麦转炉和10吨小马丁炉拆除,改建为30吨马丁炉4座,建150吨混铁炉一座,辊径为1016毫米的初轧机一座,辊径为760毫米的钢板轧机一座(大家对这些设备熟不熟悉呀?)。他随即赴欧洲,开列设备清单,招英、德、美等国数十家工厂投标,并从其中9家工厂采购。他还聘请德国汉堡工厂总工程师吕柏等5人担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和工程师。李维格回国后,立即开始了改建、扩建工程。到1907年冬,完成了两座30吨马丁炉的建造工作。其余扩建工程也于其后三年中陆续完成。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改造后的汉阳铁厂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其产量、质量也名列前茅。该厂1902年产铁15825吨,1908年增至66410吨,1910年猛增到119396吨。钢厂从1903年起停产,一直到1907年部分新建平炉建成才恢复生产,1908年产钢22626吨,1910年增至50113吨。钢中磷含量降到0.012%。炼铁焦比也从1904年的1.75吨降到1910年的1.05吨。

    经过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汉阳铁厂的钢铁质量明显上升,制订了第一个钢铁产品企业标准,对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外形尺寸、断面组织等都作了明确要求。由于钢材质量的提高,销售情况大为好转,不仅国内各大铁路所需的钢轨和零件都在汉阳铁厂订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南洋诸岛、日本、美国西雅图的钢铁公司也到武汉订货。1908年汉阳铁厂终于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同年李维格建议盛宣怀奏请清政府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清政府议准。李维格与盛宣怀共同拟定了公司章程88节。由此汉阳铁厂由官督商办改为商办的汉冶萍公司。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汉冶萍公司的钢铁产品获得最优等奖(茅台酒也是在这次世博会上名扬世界)。当时欧美行家均称汉阳铁厂产品为精品,上海各铸造厂家更是唯汉阳铁厂生铁是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3个国家参战。主战场在欧洲,产钢国几乎全部卷入,无暇顾及生产。与战争密切相关的钢铁工业瞬间繁荣起来,汉冶萍公司也因此进入了“黄金时代”。1917年汉阳铁厂生铁产量达192582吨,占全国当年产量的48%,产钢7万余吨;大冶铁矿年产矿石50余万吨;萍乡煤矿产煤90余万吨,焦炭25万吨。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汉冶萍就走向了末路,这就是1918-1938年期间的汉阳铁厂。

    汉冶萍往事之三——涅槃与重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经济萧条,钢材价格暴跌,汉冶萍公司迅速衰落。1919年汉阳铁厂1、2号高炉熄火。1921年民国(北京)政府改变钢轨标准,汉阳铁厂近5万吨钢轨无销路,炼钢全停(这里又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一个标准的变化是可以决定企业生死的)。1924年3、4号高炉熄火,至此汉阳铁厂全部停产。1928年萍乡煤矿移交江西省,此前,大冶铁矿的矿砂已被盛宣怀抵押给日本。汉冶萍公司名存实亡。汉阳铁厂仅留200余人看厂,其余工人遣散。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策动“芦沟桥事变”,为了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军政部于1937年8月27日电令汉阳兵工厂厂长郑家俊接管汉阳铁厂,准备恢复铁厂生产以应军需。10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的监督下汉阳铁厂移交给了汉阳兵工厂。可事与愿违,铁厂最终也未能点火生产。

    1938年1月25日,日寇飞机轰炸汉阳铁厂。此前,日寇已经占领了上海、南京和北方其它城市,武汉也危在旦夕。为了“不资敌”国民政府准备将汉阳铁厂内迁重庆大渡口。3月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汉阳铁厂开始拆迁。6月12日,日寇占领安庆,武汉保卫战打响。7月20日,蒋介石电令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当此抗战时期,……汉冶萍之化铁炉等希加雇工人拆除,以应军需”。由于形势紧迫,大冶的部分装备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提前炸毁。1938年10月24日,日寇逼近武汉。蒋介石电令放弃武汉,同时密令湖北省军政长官陈诚,组织人员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来不及拆除的设备、厂房炸毁。是夜,武汉卫戍司令部和警察局实施了爆炸。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在武汉的地图上也再不能标注汉阳铁厂了!但是在750公里以外的山城重庆,汉阳铁厂涅槃重生了,在大渡口这片火热的土地上,一座崭新的钢城拔地而起,源源不断的为全国抗战以及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着钢铁物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