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第一节 寻祖觅踪 (第4/4页)
不通,这些部落氏族的故事我们听后,还是似懂非懂。还请进一步说明?” 纪蒲泰:“范文澜接着指出,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是黄炎夷三族的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的。” 喇嘛王:“那一百个氏族有何名称?” 纪蒲泰:“属于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为百姓。” 喇嘛王:“啊,原来如此!百姓的名称,我算是弄懂。这个范文澜可算是个大学问家!对此,他还说啥?“ 纪蒲泰:“他是这样讲的,与黎族冲突,所得俘虏称为民、黎,或黎民。金文中,民字象一个裸体人露****,足说挂器械的形状。金文民字是从最初的民字沿袭下来的,并非周人新创。民字义训为瞑、为盲、为冥,都含有恶意。” 喇嘛王:“按范文澜理解:古书称百姓与称黎民,显然有贵贱的区别。” 纪蒲泰:“《尚书》中,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养黎民,实际上是用刑法强迫黎民耕种(播百谷)来养活受教化的百姓。” 喇嘛众臣:“啊,原来百姓与首领相比,低人一等!” 纪蒲泰:“百姓与黎民的区别,意味着奴主与奴隶的区别。这种事情,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世态炎凉,‘百姓’中很多人沦为‘黎民’,‘黎民’这也有人立了战功,或是靠了别的机会跻身‘百姓’,于是,百姓与黎民的界限渐渐缩小。最后,‘黎民’就用来称代‘百姓’了。” 喇嘛王:“按你所说的,‘黎民百姓’,放在一起,意思是一样的。但还什么人,对此有别的说法?” 纪蒲泰:“正是。对于这个问题,众说不一。郭沫若也许认为自己对‘黎民’的解释不够完备不够科学,他也许是想从别的方面加以补充,后来在《十批判书》里,又提出了一种看法。” 喇嘛王:“他怎么看呀?” 纪蒲泰:“他认为,虽然现有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民’字,但《尚书盘庚》篇里,已经一了‘民’字。因此,商朝是有‘民’一类人存在的。” 喇嘛王:“商朝的‘民’字是啥样子?” 纪蒲泰:“商朝的民字,因为没见文字,我不得而知。但周朝晚期孟鼎的‘民’字是象形文字,春秋时秦公(?)民的象形文字,都是民字。郭沫若说:“‘民’是横目而带刺。” 喇嘛王:“为什么这样解释?” 纪蒲泰:“他的解意是: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横目是抗命平视,故古称‘横目之民’。” 喇嘛王:“这种解是也是一种学问。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不知对否?” 纪蒲泰:“郭沫若认为,民,本是生产奴隶,后也指家内的生产奴隶。在周朝初年,民又称为人鬲。据《大孟鼎》铭文所载,可以推想到‘邦司’所管的人鬲是旧有的奴隶,‘夷司王臣’所管的人鬲,是征服殷室后新归附的夷人。” 喇嘛王:“人鬲还有啥含意?” 纪蒲泰:“大我是一问到底。人鬲是把下等的家内奴隶也包含着的。有时人鬲又省称为鬲。” 喇嘛王:“你能否解释得更详细?” 纪蒲泰:“周成王时的《作册矢令簋》:‘作册矢令尊宜(进肴)于王姜,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臣与鬲相对而言。臣以家言,可见是有家有室的管家娃子;鬲以人言,可见是单身汉的普通奴隶。” 喇嘛王:“那以他的认识,鬲与黎古音相同,恐怕就是‘黎民’的黎字。因为‘黎’是奴隶,‘民’也是奴隶,所以两者合起来用,就是奴隶的意思。” 纪蒲泰:“大王真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到后来,‘黎民’一词的含义,才渐渐变化,成为‘百姓’的代名词。” 喇嘛王:“那在汉语里还怎么解释?” 纪蒲泰:“中国学者岑仲勉在《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一书中认为,黎民在早期是生产的奴隶。‘黎’字来源于‘鬲’字,‘鬲’字与众或庶人的意思相同。而‘庶人’、‘庶民’在周代就是农奴的意思。” 喇嘛王:“那民字是怎么来的呢?” 纪蒲泰:“《亭林诗文集》卷一有‘庶人无氏,不称氏称民’的说法。所以‘庶人’即‘民’。” 喇嘛王:“经你再三解释,我也算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这样一种联系,所以‘黎民’两个字合到了一块,到后来成为老百姓、人民的泛称。关于‘黎民’的来历,还有那种解释?” 纪蒲泰:“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鬲及獻(獻是献的繁体字),人鬲即人献。因人、民两字可以通用,人献又即民献。” 喇嘛王:“我翻阅古籍《孟鼎》中曰‘人鬲千又百十夫’的‘人鬲’,与《尚书大诰》中有‘民献有十夫也’的‘民献’是一个意思。那可否进一步解释?” 纪蒲泰:“尊大王的旨意。献字的原始意义是献戈投降,引申为献纳投降品、缴纳贡物。《尚书洛诰》的‘典殷献民’,即主管殷之降民。” 喇嘛王:“那意思是说,献民即民献,是献戈投降之民,以区别于不肯献戈投降的‘顽民’?” 纪蒲泰:“大王说得很正确。周灭商后,也用殷商降人参加政治、这些人渐渐成为周王朝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喇嘛王:“大家所有的解释,概而言之,献民最初是投降的人,是胜利者的奴隶,因后来逐渐发生变化,最后与‘百姓’的含义一致。大概就是这些名词延续的本意?” 纪蒲泰:“古时,‘献’与‘黎’字古音相同,所以‘献民’即‘黎民’的名称逐渐形成。” 喇嘛王:“上述几种说法,纷述杂陈,难分上下,很难定论。‘黎民’一语,究竟从何而来?我看还得重翻阅中国远古历史,也许能从中找出其中的秘密?” 纪蒲泰:“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伏羲女娲黄泥造人,接着三皇五帝,延续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下接宋、辽、西夏、金、元、明、清——这里面蕴藏的历史秘密,谁也很难一下子说清道明!” 喇嘛王:“既然这些历史的谜案无法探明,若要进行,那我们就换一下心情,改一下话题,换换脑筋,大家随意提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