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六章、第一节 寻祖觅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第一节 寻祖觅踪 (第3/4页)

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以前,鄂尔多斯实为夏族人种的孕育、出发之地。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为了求得更好生存,夏族不得不舍弃故乡,去寻找新的根据地。”

    喇嘛王:“他们迁往哪里?”

    纪蒲泰:“夏族的迁徙,是多方向的,同时也不是尽族而行。除转移到甘肃及中原的以外,还有一部分夏族始终停留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在黄土高原北部,河套附近)。其东徙中原的,后来称为东夏又称华夏;其西移甘肃的,称为西夏,又称蛮夏;其始终生活在原根据地的,后来称为大夏。”

    喇嘛王:“你的解释,让我终于明白事理,了解历史。东夏者,所以区别于西夏;华夏者,所以区别于蛮夏;而大夏者,又是用来区别于东夏与西夏的称号。这都是夏族的美称,也是夏族的总称。你们看,我说得中不中?”

    喇嘛众臣:“历史,大王比我们懂!我们只会俯首听命,坐堂诵经,这种远古的事情,那会懂。”

    喇嘛王:“你们还多学学习中国历史,有些事情才能慢慢弄懂。我看,还是让学者继续讲习吧?”

    纪蒲泰:“好吧。还有学者认为,夏字之所以含有雅、正、大等义,但并不是这个字本身具有如此属性。只有把‘夏’与‘中国’的意义合起来考虑时,才能发现雅正之义的真正来历。”

    喇嘛首相:“那你就解释解释?”

    纪蒲泰:“至于周人尚赤,乃是战国时一派阴阳五行家的把戏。”

    喇嘛王:“这话是谁说的?他又是怎样解释的?”

    纪蒲泰:“顾颉刚在《古史辩》说过。他又在《夏与中国》一文里指出,在古史传说中,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文化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喇嘛王:“那夏族的根据地在哪里?你是否能说得具体?”

    纪蒲泰:“今天的山西汾水流域,古称‘夏墟’,古代的‘夏’就休息生养于这个地方。《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字典无)用失其管,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顾颉刚由此认为周代的农业是直接从夏代传授下来的,它保持着夏的文化。”

    喇嘛王:“周代为什么保持夏文化?”

    纪蒲泰:“周人自称夏,自有道理呀。”

    喇嘛王:“道理据什么?”

    纪蒲泰:“这其中的意思,一来是因为它生活于夏人所生的地方,以夏文化继承者的身份自居,二则也是为推翻商朝的统治做有力的宣传。”

    喇嘛王:“看样子,这个夏字,意义非凡!夏人的后代,恢复先人的基业,推翻商人的统治,另辟新朝——多么言之有里、持之有据!若按字解译,夏、周以中央大国自居,所以‘夏’就有了‘中国’之义,而‘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顺理成章也就成了中国的先民,大概中国人这个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纪蒲泰:“大王的推论也行。由于夏字的频繁使用,渐渐与华字结合了起来。再说,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声音相近,可以通用。”

    偌尔曼:为什么通用?你得说明。“

    纪蒲泰:“在中国,古汉语中有一条规律:音同音近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组合成双音节词。由于华、夏音近,于是就结合到了一块,共同担当起位居中央、文化发达、冕服采章等等褒扬的称颂和美号来。”

    喇嘛王:“我们虽是藏族,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我们祖国古代的称号,应该有所了解,应该去探寻它的来源。”

    喇嘛众臣:“我们尊听大王所言。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凭我们这些浅薄的知识,离题万里,是多么不容易啊?”

    喇嘛王:“所以,你们得多学中国历史,来充实自己。”

    喇嘛首相:“我们这些黎民百姓,遵从大王的指令。”

    偌尔曼:“黎民二字,从何而来?我可不明白。请给我点拨。”

    喇嘛王:“在生活中,人们常说黎民这个词。汉语中,比如:‘黎民百姓’,这个词是表示‘百姓’的意思。但它是怎么来的?我也说不清楚。”

    外交大臣:“那就问问眼前的这个汉学家?”

    纪蒲泰:“汉学家称谓有些大,我只有浅薄地解释一下。一种说法认为,黎民即众民。《诗经大雅云汉》云:‘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笺曰:‘黎,众也。’。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扎布:“我只知黎民,但不知何意?原来如此!”

    喇嘛王:“我记得大家好像谈论过。按蒲泰的说法,也就是说,黎民就是黑面空的人?不过,我还有疑问,请你再说一些观点,以示大家。”

    喇嘛众臣:“是呀,多讲一些,也好让大家明白呀?”

    纪蒲泰:“那我就接着往下说啦。郭沫若在《奴隶时代》一书里,则提出了另外的观点。他认为,黎民就是古书上的人鬲、鬲或民仪,黎、仪、鬲是同音字。民与人同义。”

    喇嘛首相:“那鬲是什么东西?”

    纪蒲泰:“鬲是后来的鼎锅,推想用鬲字来称呼这种‘自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劳作的人被太阳晒黑了,也就如鼎锅被火(熏?字典无)黑了一样。”

    喇嘛王:“按照他的说法,黎民就是在日下劳动的面色,被晒得象锅底一样黑的白姓?”

    纪蒲泰:“范文澜的看法,则与此完全不同。他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里指出:“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他说:“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女魃下来相助。”

    喇嘛王:“这些远古的神话,暗示着一场族斗冲突非常激烈。其结果,蚩尤斗败被杀。后来呢?”

    纪蒲泰:“范文澜说:‘九黎族经过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喇嘛众臣:“我们对中国远古历史,几乎是一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