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第3/5页)

?”

    偌尔曼:“这我还真不太清楚,还是让蒲泰给您解释。”

    纪蒲泰:“我研究过千佛洞文书被骗窃之事。光绪年间,敦煌竟然来了一个道士,他是湖北麻城人,叫王圆箓。因麻城旱荒,生计无着落,便在肃州从军,做了一名边防军卒,退伍后当了道士。他云游到莫高窟后,就在洞窟住下来。”

    喇嘛王:“莫高窟是佛教圣地,道士在那里有何意义?”

    纪蒲泰:“这还得从那时说起。因那时,敦煌寺院住的多为红教喇嘛,诵的是番经,唯独王圆箓能诵道经,还能说汉语。这倒是他的优势,因此,当地人多请他礼忏,所以,他的生活也好转。”

    外交大臣:“那他又与洞窟文书有何牵连?”

    纪蒲泰:“王圆箓赚了一些钱,为积功德,按其道教信仰,就聘请当地人改造洞窟。1900年5月26日,早晨,王圆箓清理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窟甬道中的积沙,却意外有发现啦。”

    喇嘛众臣:“他找到了啥?”

    喇嘛近臣:“说说吧?我好记下。”

    喇嘛首相:“我们真想知道呀!”

    喇嘛王:“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让他讲吧。”

    纪蒲泰:“积沙清除后,甬道两壁露出了宋代人画的菩萨像,画工虽不精细,但保存得很好。”

    偌尔曼:“那王圆箓一定高兴了?”

    纪蒲泰:“谁知,天降良机,也算他有福气。他雇佣的农民杨某,用芨芨点烟,无意顺手将芨芨草插如道壁的缝隙中。谁知,长长的芨芨草竟插不到底,反倒掉了进去。所以,他把这事告诉了王道士。”

    偌尔曼:“那王道士反映如何?又怎样处理?”

    纪蒲泰:“都别急。王道士听后,颇感稀奇,便凑上前去,在墙壁上敲了几下,竟然是空的,这让他吃惊不已。他料想空洞中必藏有宝物。”

    众喇嘛心中一阵激动,都想听听王道士下面的举动。但只有木里王问了一声,静等回音。

    喇嘛王:“佛洞藏有宝物,也有这种可能。可王道士怎样探洞?”

    纪蒲泰:“那王道士还是很精明。他怕消息走漏,会遭人抢宝,便打发杨某等走人。剩下的是王道士独自探究壁洞,他耐着性子等到晚上,便悄悄地去打开那道伪装的窟壁,找到了用泥封着的洞口。”

    喇嘛王:“那个王道士可是精明无比,独自享受探寻宝物的乐趣。”

    纪蒲泰:“是的。王圆菉打开洞口,一扇紧闭的小门里面是一个黝黑的高约160厘米,宽约270厘米,略呈长方形的复室。室内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绘画、法器等珍宝。”

    喇嘛王:“那个尘封在历史中的宝库终被找到,打开可是件好事。这事儿也真奇妙,偏偏让一个道士找到,难道佛教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才让王道士能到藏经洞里去?”

    喇嘛众臣:“大王,也许是佛光显灵,才让王道士巧遇到这样的好事情?”

    纪蒲泰:“可惜,这个伟大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喇嘛首相:“那为何?”

    偌尔曼:“蒲泰说说为什么?”

    纪蒲泰:“那个发现正处在中国的多事之秋,再说文化历史知识的王道士,即使掌握着一批无价的国宝,也不知怎样处理才好?”

    喇嘛王:“你是说,那国宝的命运只能是走向悲惨,政府官员也没人管?”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言。藏经洞的发现,由此也揭开了敦煌惨遭破坏掠夺的伤痛史。”

    外交大臣:“那王道士是否找过清朝官员,报告过藏经洞的发现?”

    纪蒲泰:“是啊。王道士曾去找过敦煌县令严泽,还奉送了藏经洞的两卷经文。”

    偌尔曼:“能去找政府官员,这证明王道士并不是个马虎蛋?还有一点正义感?”

    纪蒲泰:“可惜,那个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昏庸无知,面对这两卷经文毫无动心,只是把它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喇嘛王:“痛惜,痛惜。如此贵重的经文竟然无人过问。可见清朝官员腐败只认金钱,不识经卷。”

    喇嘛近臣:“那以后王道士怎么办?”

    纪蒲泰:“面对重建天日的经卷,王道士也不心甘?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也颇有研究。王道士满怀希望寄托于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

    偌尔曼:“这回王道士找对人了吗?”

    纪蒲泰:“王道士抱着一腔热情,再次亲登‘三宝殿’去见政府官员,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也想亲眼看看,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捡了几卷经文带走。”

    扎布:“那这回王道士可遇见清官,藏经洞的事有人管?”

    纪蒲泰:“可悲,可叹!那位汪知县对王道士仅仅留下一句话,让他看好藏经洞,就地保存,从此,再无下文。”

    喇嘛众臣:“这些官员无知无闻,白在政府中混。可悲,可恨,圣物经文还是无人过问?”

    喇嘛王:“那中国的学者们都不知道一点消息?”

    纪蒲泰:“没有不透风的墙。几年过去了,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从贫民百姓中得知了藏经洞的事,他对此很感兴趣,并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古物。”

    偌尔曼:“那个金石学家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又怎样处理?”

    纪蒲泰:“叶昌炽到底是个学者,他了解到这批文物的价值,当时就建议藩台衙门,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由于把这些古物从敦煌装车运到省城,至少得花费几千两银子。因此,藩台衙门没有采取这个建议。”

    喇嘛王:“无知,无知!藩台衙门失去了一个保护文物的绝佳时机,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对不起佛祖!”

    喇嘛首相:“王道士也算费尽了心机,到头还是不了了之。”

    纪蒲泰:“王道士也不甘心,为这些文物也算尽心尽力,他又把部分经卷、佛画送给肃州兵备道延栋。”

    喇嘛众臣:“他还是想办好事情。将藏经洞告诉政府官员,希望政府重视赏些钱?”

    纪蒲泰:“也不尽然,他也不光是为钱,是希望政府出面管一管。”

    喇嘛近臣:“那政府官员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纪蒲泰:“那个延栋脑子中没有半点文物知识,面对送货上门的珍宝不识货。事后,他把经卷送给了在嘉峪关税务任职的比利时人。”

    喇嘛王:“白白送给外国人!这个官员可是个笨蛋,竟然把价值连城的经卷看作不值钱的物品?那比利时人把这些文物带到了哪里?”

    纪蒲泰:“有资料说,比利时人路过新疆时,又把这些古书分赠给新疆的长康利将军和道台。”

    喇嘛王:“啊!好险,古物总算没流失到国外?”

    偌尔曼:“我听了介绍,总算知道藏经洞发现的经历。公允地说,道士王圆菉不算是一个见利忘义之人,刚开始时,他为了保护藏经洞的经卷、佛画,还是出了一些力的,也算有一点小小的贡献?”

    扎布:“只是那些清朝官员有眼不识泰山,没能保护经卷。”

    喇嘛王:“遗憾,遗憾!那时,大清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官员们哪还有这种心思,顾得上这等‘小事’?可惜,可惜!没有一个尽职?”

    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