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第2/5页)

,汉文文书、木简、丝绸、毛织物等遗物,仍随手可得。”

    喇嘛王:“那些遗物是什么年代的?”

    纪蒲泰:“汉文文书多是公元三、四世纪时期之物。其中一件是公元330年的文书,还用着建武十四年的年号。实际上,建武年号只二年即已改元。但这个据点,由于与中原交通断绝,信息不通,因此,一直沿用建武年号直至十四年。”

    喇嘛王:“那么说,这也是楼兰发现的最晚的文书?”

    纪蒲泰:“应该是的。斯坦因发现的汉文文书,有从西域长史发出和呈长史的报告。大部分是关于当时屯区的文件,如粮食种植、存贮、运输之类的记录,对于官吏兵士口粮问题的命令等。”

    喇嘛王:“这些文件表明,在三世纪时,那里显然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

    偌尔曼:“大王能有这样的观点,也算是对历史的认同。”

    纪蒲泰:“斯坦因从自己所得汉文木简文书中,进一步证明遗址地名确是楼兰。‘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末了,中国所辟到塔里木盆地的古道上,此地正是西边的桥头。’。经斯坦因的考察,楼兰遗址四周原修筑有城墙,城堡内部长方约一公里。这是斯文海定等人,未曾发现的。所以,他的发现比斯文海定有进展。”

    喇嘛王:“那么在考察中,斯坦因比斯文海定又多出了一些进程,他又有什么发现呢?”

    偌尔曼:“斯坦因在楼兰遗址东北六公里左右的地方,又挖掘了一座墓葬群,这可能是楼兰城居民的墓地。从墓葬中出土的有铜镜、木制兵器模型、家俱、汉文文书等。”

    喇嘛王:“那他认为那些是最好的?”

    偌尔曼:“特别使斯坦因惊奇的是那些光怪陆离、十分精美的织物,其中一彩绢、花毡、丝绣、堆线毡以及粗制毛织物等等。”

    喇嘛王:“那些使他惊叹不已的精美织物,是什么时期的?”

    偌尔曼:“他很据遗物考察,这个墓葬属公元前后、即西汉末期。”

    喇嘛王:“在那个时期,墓葬中在样众多的丝织物,反映了那个丝绸之路要道的繁荣。”

    纪蒲泰:“他那些发现是好。除此,斯坦因还在楼兰遗址东北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座小碉堡。从那里出土的汉文文书中知道,这座碉堡建于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碉堡附近的坟墓中,发现了一具年轻人的尸体,保存完好。”

    喇嘛众臣:“他什么样子?”

    纪蒲泰:“据斯坦因描述,他脚上穿红色皮靴,裸体、用一块毛毯裹着,头戴一顶毡帽,上面插着羽毛,还有一个用兽尾作的冠缨。尸体旁尚有其他陪葬物。”

    喇嘛近臣:“这就是他的叙述,我记下了。”

    纪蒲泰:“记下就好,这说明你们对丝绸之路,已经知道了。”

    喇嘛王:“我还有一事不明了?”

    纪蒲泰:‘何事让您挂心?”

    喇嘛王:“我曾听洛克讲过藏经洞骗宝。但具体内容洛克也没讲清。所以,我想再问问这个事情?”

    纪蒲泰:“这事儿得从敦煌说起,才能揭开谜底。”

    喇嘛王:“那你可得说仔细?”

    纪蒲泰:“这事儿的起因在于,斯坦因于1907年和1914年,两次到过敦煌。”

    喇嘛王:“是啊,洛克曾多次赞美敦煌艺术的辉煌。可惜他没去过,有些遗憾。”

    纪蒲泰:“在那些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国新疆探险后,曾听人说起敦煌千佛洞(又称莫高窟)有大量佛教壁画、雕塑,这引起斯坦因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决计于第二次到我国探险时,到敦煌进行考察。”

    喇嘛王:“他具体是什么时间到的呀?都发现了什么”

    纪蒲泰:“准确时间是,1907年3月,他到达敦煌千佛洞。在此,我先介绍一下:敦煌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藏,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喇嘛王:“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纪蒲泰:“它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位于城南二十五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峭壁上。石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十六国、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一千年,数十朝的不断开凿,在一千六百米长的崖壁上,形成了上中下几层象蜂房一样,大大小小的石窟群。”

    喇嘛王:“象蜂窝一样的石窟群,那该有多少个呀?”

    纪蒲泰:“那些石窟群中,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达四百九十二个,里面珍藏着我国古代艺术匠师们创制的彩塑两千多尊,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伟迹。”

    喇嘛王:“了不起!那里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圣地,值得一去。在此,你就讲讲斯坦因都看到了什么?才引起他格外的注意,后又骗取了那里的什么宝贵东西?”

    喇嘛众臣:“是啊。大王,敦煌佛教圣地,我们感兴趣。”

    喇嘛王:“那就让他们告诉这方面的知识。”

    纪蒲泰:“我略讲一下有关的历史。千佛洞的石窟艺术都是以佛像、佛教故事为其内容。佛教自东汉传入内地后,很快得到传布。特别是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喇嘛王:“这段历史,我插一言。”

    纪蒲泰:“大王,请谈。”

    喇嘛王:“由于那段时期,战事纷乱,人民涂炭,为救生灵出苦难,于是,以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现世受难,来世幸福。’的圣僧就出现。那时,佛教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曾在印度和其他地区流行过的一种在石窟中供养佛像,以修来生的造像活动,传入我国。”

    纪蒲泰:“是啊。于是,石窟寺的兴建,弥山满谷,雕像,画壁之风,到处兴起,全国流行。那时期,我国新疆的于阗、库车、吐鲁蕃等处有,内地也有。而敦煌千佛洞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而且雕像、壁画最多的石窟寺。”

    喇嘛首相:“那斯坦因看到了石窟寺?”

    纪蒲泰:“是的。斯坦因千里迢迢赶到那里,满怀兴趣。可他当时所见的千佛洞,让他痛惜吃惊。”

    喇嘛王:“为什么?会让那位性格坚毅的老探险家吃惊?”

    纪蒲泰:“那时的千佛洞,还是流沙塞门,断垣残壁,荒凉不堪,令人心酸,无人管理的破寺。”

    外交大臣:“啊,也难怪他震惊痛心。”

    偌尔曼:“可是,当他看到洞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像时,激动不已,感谢上帝。他对于这种恩赐,不禁留连往返,认为其‘美术价值之丰富,真可以使人惊心动魄。”

    喇嘛王:“这是斯坦因亲口所说吗?”

    偌尔曼:“是啊。他太激动了,太感激了,太满足了。所以,他才那么说。那时的斯坦因,在参观、欣赏了石窟中的壁画和塑像后,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藏经洞的卷子上。”

    喇嘛王:“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东西?”

    偌尔曼:“因为,他一到敦煌,就听到说,几年前,在一个洞窟内发现了许多古文书。他立即就想看一看在些东西。”

    喇嘛王:“那他是否达到了目的?”

    偌尔曼:“那能那么顺利。因为,主持这里香火的王道士(名王圆箓)外出化缘。所以,他没得见。”

    喇嘛王:“王圆箓何许人也?与那些洞窟中的古文书有何联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