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第4/5页)
交大臣:“所以,国人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文物流失,而没人心痛。” 纪蒲泰:“这是国人的通病?那时的官员们对此都是把责任一推了之,或是发出一纸指令,命令王圆菉封起藏经洞。从此,就不再过问了。” 喇嘛王:“那就是说,王道士也没按命令认真保护藏经洞,文物也没认真保管。所以,消息也悄然传播,人们也口口传说,因此,使许多经卷散失民间!可叹,可叹!祖传圣物竟没人看管?难道这些稀世珍品就没人过问?” 纪蒲泰:“莫高窟宝库的惊世珍品,是王道士1900年,在藏经洞发现的经卷和文书。这些经卷和文书多达50000卷,统称敦煌文书。” 扎布:“王道士真有福。竟然得到了敦煌文书,可敦煌文书有啥价值呀?” 纪蒲泰:“从民间流传的敦煌遗书,莫高窟秘藏古代手稿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中国学者的目光大都聚集在渤海湾,因此,不会有任何人会向敦煌这渺无人迹的荒漠,与阴冷黝黑的洞窟望上一眼。” 喇嘛王:“那说明当时中国的学者目光短浅,没有机会与世界珍宝结缘!可叹,可叹!没缘,没缘?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与圣物文书得见?” 纪蒲泰:“所以说,这个伟大的发现有两重面,一是在中国人们识而不见,二是这些宝物却使外国的‘考察家’、‘探险家’和文物间谍垂涎三尺。他们竞赛般地纷纷涌向中国,将魔爪伸向了莫高窟。” 喇嘛王:“那都有哪些国家掠取过经卷文书?” 偌尔曼:“我从资料上看到,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阿尔波特,在新疆哈密从土耳其商人口中,听到了藏经洞的消息。这对他充满了诱惑力,但又由于时间紧,于是,他想试试运气,便以抛硬币决定是否前往。‘正面朝上,会满载而归;背面朝上,则空手而回’。阿尔波特在回忆录中写道。结果是背面朝上。于是,他备马打道回到了喀什干。失去了他的‘应属于我的难以置信的宝书’。” 喇嘛王:“那是他没福,得罪了佛祖,所以,才让他走背运,失去了宝书?” 偌尔曼:“那是他探险考察的信心不足,没有考古意识,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喇嘛首相:“那还有哪些国家的探险家,到过敦煌?” 纪蒲泰:“紧随其后的是俄国人。同年10月,奥布鲁切夫来到了敦煌藏经洞。这个狡猾的家伙,仅用几包日用品,就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敦煌文书和写经。”
喇嘛众臣:“这个俄国人真精!骗走了写经,罪恶不轻!那些宝物后来到了哪里?” 纪蒲泰:“这些文书经文在俄国人手里可是宝贝,如今这些敦煌遗书被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收藏着,约12000件。这些遗书具体是如何运回俄国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奥布鲁切夫却是第一个到达藏经洞的西方盗宝者。” 喇嘛王:“那么说,是俄国人开了掠夺藏经洞的先河?” 偌尔曼:“是啊。西方人在这方面是不甘落后的,我是法国人,说起这事儿,也惭愧。1906年6月,法国人保罗伯希和率领考察团,在新疆探古寻访时,在乌鲁木齐偶遇一个被流放的清某宗室的兰公爵,看到一份兰公爵的敦煌手稿,方知千佛洞发现秘密手稿的消息。伯希和大喜过望,立即与助手瓦兰博士、摄影师查尔斯努埃特3人,于1908年7月到达敦煌。” 喇嘛近臣:“他又怎样?” 偌尔曼:“他一口漂亮的中国话,迷住了王道士。8月3日,伯希和进入藏经洞后,一睹文书,‘惊得呆若木鸡’,遂决定检查一下整个书库。他用了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1000卷的阅读速度,紧张而有条不紊地翻看了所有写本,和绘画的每一张纸片。并将经卷分为两堆,一堆为精品,一堆为凡品。然后,他和王道士秘密会谈,最后,仅以500两白银为代价,就骗走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其中古藏文经卷2700卷,其他类3900卷,装满10辆车后,偷运回法国,与查尔斯努埃特为莫高窟拍摄的数百幅黑白照片,现皆收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 扎布:“我的天!你的同胞也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你还有脸说!也许在你们法国人眼里,他不是‘英熊’,也算‘豪劫’。我指的是象伯希和这样的人,偌尔曼是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例外!” 喇嘛王:“是啊,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进行了一场浩劫!中国文物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偌尔曼没有错,他不说,我们怎着?再说,那宝物是被伯希和偷运回法国的。与他无关。” 偌尔曼:“还好,他们拍摄的数百幅照片,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那些珍贵的文物也保存在巴黎国民图书馆。” 喇嘛王:“但愿它们很好地保全,没有腐烂?” 纪蒲泰:“那些法国学者可不是傻瓜蛋,他们会精心保管。1907年,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渡度过了7个春秋。” 喇嘛王:“那我们就接着斯坦因往下说,没见到王道士,那他不遗憾?” 纪蒲泰:“斯坦因怎会死心。他几经打听,从王道士的一为徒弟处得知,几年前(1900年)在一个石洞过道的右侧墙壁上,裂开一道缝,以后逐渐扩大,内中似乎还有一洞。于是,好奇的王道士,小心翼翼地扒开一看,果然又是一洞。他满心高兴地看见,里面堆满了各种文书、画卷、王道士取出一些,又将此洞封好,不准他人随意观看。这个洞就叫藏经洞。” 喇嘛王:“那个王道士真有幸,竟然发现了藏经洞!” 偌尔曼:“因此,斯坦因得知果有此事,遂下决心,等王道士归来。” 喇嘛王:“看样子,他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纪蒲泰:“他是王八吃秤锤铁心了。两个月后,王道士化缘归来,回到千佛洞。斯坦因得到消息,激动不已,想立即要求王道士,准许他查看藏经洞。” 喇嘛王:“那他认为王道士到家,寺(是)庙(妙)。那他看成没看成?” 纪蒲泰:“那能呢。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头一次的要求,遭到了王道士的拒绝。” 喇嘛王:“那他是河鱼下海,不知咸淡。” 纪蒲泰:“他是和尚留辫,想法(发)。” 扎布:“我看呀,他是和尚劫道,没斋了。” 偌尔曼:“不,他呀,真狡猾。能善罢干休吗?” 喇嘛首相:“他呀,是和尚庙里借梳子,认错了门。” 纪蒲泰:“他就像猴儿吃姜,吃不得,又舍不得。” 扎布:“我看哪,他就像猴儿爬石崖,得显出他的能耐来?” 纪蒲泰:“对,他就象那和尚对着姑子庵,没事也得有事。” 喇嘛众臣:“那他就是黑瞎子冬眠,尽做美梦?” 纪蒲泰:“他是荷包灯点腊,心里明着。” 喇嘛王:“吃了闭门羹,他还有啥招儿?” 纪蒲泰:“他就认准这个门了。” 外交大臣:“他还能生出啥门道儿?” 纪蒲泰:“斯坦因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他知道骗取王道士的门道,硬是软磨硬套。他经过多方面观察,从与王道士的接触中了解到,在王道士的眼里,藏经洞的出现,是佛菩萨对他的某种恩惠和启示。其中的文书,是佛赐给他的某种天书,是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