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四节 斯坦因篇 中 (第1/5页)
纪蒲泰:“据说,后汉初,精绝为鄯善所并,以后自立为国,至晋初又为他国所并。此后,就不再存在。但人们在这个地区活动的时间,却要比精绝国存在的时间长。斯坦因发现的文书中的年号,最迟是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 偌尔曼:“我有证明。斯坦因在那里发现的木简,均有法国汉学家沙畹考证。1913年,沙畹曾将几枚汉字木简交罗振玉先生,罗振玉又将木简交王国维先生考订。其中一条有‘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候亲晋鄯善焉龟兹疏勒——’等字样。” 纪蒲泰:“简中有‘晋’,其时代很明显。其内容经王国维先生考订,简中官号也是西晋时期之管号。说明此遗址,最迟在西晋时仍有居民活动。” 喇嘛王:“除尼雅外,斯坦因还在哪里活动?” 偌尔曼:“1906年,斯坦因在尼雅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后,他打算由这里经沙漠到若羌,然后到楼兰遗址,去进行考察。1906年11月,他从尼雅出发,向东北部的沙漠深处前进,到达安迪尔遗址。” 喇嘛王:“那个遗址在哪里?” 偌尔曼:“这个遗址,在民丰县境内安迪尔河下游北部的沙漠中。” 纪蒲泰:“1901年,斯坦因就曾到过那里。他在那里清理了一所小佛寺,发现了一些藏文佛经残本。” 喇嘛王:“啊!发现藏文佛经!就是残本,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纪蒲泰:“庙中还有一块汉文碑,记唐玄宗开元七年之事。他1906年到达那里后,又发现了不少佉卢文木牍,这显然是西晋时期的遗物。” 喇嘛王:“那说明,那个遗址亦甚古,直至唐代还相继有朝廷官员,和吐蕃人活动于此。” 纪蒲泰:“现在有些学者认为,那里就是唐朝兰城守捉所在地。” 喇嘛王:“这说明,斯坦因的发现还是很有价值!他以后又去了哪里?” 偌尔曼:“斯坦因于1906年,在安迪尔遗址稍事停留后,继续东北行,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角,到达且末。在那里作好进入楼兰遗址的准备后,继续北行。在到楼兰遗址的中途,他们于今米兰河北部,发现了一个遗址。” 喇嘛王:“那个遗址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偌尔曼:“那个遗址距若羌八十公里左右,周围极其荒凉,但有一小河流经此处。他们最先从一些破屋中,挖出数以千计的藏文文书和木简。” 喇嘛王:“啊!那些藏文文书和木简,经被那个探险家发现,他真不间单!怎么这种好事,都让他发现?由此可见,咱们中国的探险家还落在他们的后面?你们这些新一代的考古者,可要加劲往前赶!” 偌尔曼:“不辱使命,才是英雄。” 纪蒲泰:“是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很明显,这是公元八、九世纪,唐代吐蕃人占据那里所留下的遗址。这些文书和木简的内容,据以后考证,主要是记载有关军队戍守、要求供应粮草、支援人力的报告,以及军队调动的记录等,也有一些佛经。” 喇嘛王:“这些藏文书的发现,说明了那里曾经是吐蕃的一个军事屯戍点。同时也为人们研究吐蕃统治下的西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真好!但那些资料都写了些什么?” 纪蒲泰:“在这些藏文资料中,还提到大纳布城,和小纳布城的名称。” 喇嘛王:“为何藏文出现大小纳布城的名称?我想听听。” 纪蒲泰:“那我们先听听斯坦因是怎么说的。他认为,纳布与《大唐西域记》所记玄奘,所经的‘纳縛波’都是罗布的不同译音。古代因此地有罗布泊,所以,将罗布泊一带地区均称罗布。而大纳布城,即今若羌(清代又称卡克里克),小纳布城,即米兰遗址。” 喇嘛王:“那他是因何而断定的呢?” 纪蒲泰:“他还认为,从那里所发现的遗物看,在汉代,米兰遗址和今若羌,即为古代的杅泥和伊循两诚。这个推论为许多学者反对。现在一般认为,若羌为古代鄯善国之都城杅泥。而米兰遗址为汉朝派兵屯田驻守之伊循城。” 喇嘛王:“他有啥理由证明?” 偌尔曼:“斯坦因同时认为,‘有不少理由使我深信,卡克里克在昔日为罗布淖尔全境最重要之中心。’。因为那里地处和阗到敦煌之间,是东西往来的要津,也是西藏到吐鲁蕃及北疆的要道。” 喇嘛王:“喇嘛们,都听着。这些知识,我们都需要知道?” 喇嘛众臣:“我们听从大王的教导。以后定要多看一些参考资料,以便我们历史地理知识的提高,充实自己,服务于藏区。” 喇嘛王:“明白就好。那么说若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纪蒲泰:“是啊,若羌成为古代这一地区交通的交叉点。特别是从西方来的商队,只有在这里准备粮食、饮水,始能越过可怕的库姆塔格沙漠。” 喇嘛王:“那斯坦因还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说。” 偌尔曼:“在那个遗址中,他发现了多处佛教庙宇。这些庙宇中有许多泥塑大佛像,有些坐像从膝以上就高达两米多。” 喇嘛近臣:“啊,这些发现真值得一说,我也得记下。” 喇嘛众臣:“就让他说吧?” 偌尔曼:“据斯坦因记载,在许多庙宇的墙壁上,绘制有大量的壁画,有的已经残破,也有一些保存很好,内容多是一些世俗供奉者的画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所中央筑有一塔的大殿内,在墙上画有带双翼的天使。” 喇嘛王:“我得提出一个问题。” 偌尔曼:“大王明示。” 喇嘛王:“为什么在佛教庙宇里,会出现带双翼的天使?画匠是出于什么目的?” 偌尔曼:“斯坦因认为,这种形象与希腊神话中带翼的爱罗神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这种形象的画像,在西亚很多地方流传着。它在这里却表示佛教神话中名为犍达婆的飞天。” 喇嘛王:“对此,蒲泰有何意见?” 纪蒲泰:“我来解释。在这类壁画旁边还有佉卢文的题记。在一幅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画的白像膈窝上,有画家用佉卢文题记,内容是作者的名字Tita和他所得的报酬的数目。” 喇嘛王:“那作者是哪里人?” 偌尔曼:“据斯坦因考证,这个作者的名字‘在印度语和伊兰语中都找不出根源,我觉得这就是将罗马人名Titus一字译成梵文雅语同俗语所应有的变化。’这就是斯坦因的回答。” 喇嘛王:“那些壁画是什么年代呀?” 纪蒲泰:“这些壁画的时代,大约是三、四世纪之物。米兰遗址和尼雅遗址一样,都曾经历过几个时代,一直到唐代后期,始成为废墟。” 喇嘛王:“可惜,可惜!斯坦因后来又到了哪里?对此人,我很想了解得仔细。以便我今后对盗窃我国文物的人,有所警惕。” 偌尔曼:“那咱们就再探讨一下楼兰遗址。” 纪蒲泰:“前面我们曾提到,1906年,斯坦因第二次新疆之行的目标,就是要到1900年斯文海定等人,去过的楼兰遗址。他沿途经过三个沙漠遗址后,于1906年12月,由米兰遗址继续东北行,于12月18日到达斯文海定等发现的古楼兰遗址。” 喇嘛王:“那斯文海定到楼兰是啥目的?他都捞到了什么东西?” 纪蒲泰:“那里虽经斯文海定窃走不少文物,但古代佉卢文文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