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第1/7页)

    喇嘛王:“这事是事出有因。”

    偌尔曼:“那是出于什么原因?”

    喇嘛王:“皆因斯坦因。”

    偌尔曼:“为什么会牵扯到斯坦因?您能否解释一下我心中的疑问?”

    喇嘛王:“斯坦因是个外国人,我为什么会知道他呢?因为洛克给我讲到过他。”

    偌尔曼:“洛克为什么会讲到过他?”

    喇嘛王:“是因为一幅画。”

    偌尔曼:“那是一幅什么画?让他特意提到它,重要吗?”

    喇嘛王:“他说斯坦因发现一幅版画,很引人注意。”

    偌尔曼:“那这幅版画,一定很有趣?”

    喇嘛王:“是的。斯坦因发现的版画就有蚕丝的故事。”

    喇嘛众臣:“那大王就讲讲这故事。省得大家着急!”

    喇嘛王:“我清楚地记得洛克讲斯坦因发现的版画的事,画版中央画一盛装贵妇,花冠长发,端坐于中,神情稳重,左右各有一妇跽坐两旁。重要的是,左侧之妇左手指着贵妇的花冠。”

    偌尔曼:“她所指的花冠,还有啥稀罕?”

    喇嘛王:“你不要着急,听我说完。整个画面,贵妇与左面妇女间,有一盂或篮,盛满圆形果实类物品。贵妇与右面妇女之间,画有一长方多面形物品,画板中后方还有一高坐于上的四臂神像。”

    偌尔曼:“这幅画很神秘,但我不知是啥意思?”

    喇嘛王:“据洛克讲,这块版画显然表达着某种内容。”

    喇嘛首相:“那是什么内容,大王说于我们听听?”

    喇嘛王:“洛克说,斯坦因后来,经反复思考,终于弄懂了,始得解释出这幅版画的内容,与《大唐西域记》中的另一段记述有关。蒲泰,这你可得发表意见?”

    纪蒲泰:“我来谈谈。《大唐西域记》在记载玄奘经过于阗时,听到当地人关于养蚕传入和阗的传说故事。”

    喇嘛王:“这个故事一定很神秘,但洛克却不知里面的真正内容,因此我也说不清。还是请你说明故事的真情?”

    纪蒲泰:“这个故事讲: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原来不知养蚕缫丝之事。后来听说东国会养蚕,即遣使求蚕种。但东国君对蚕种及养蚕法密而不赐,并严令禁止国人将蚕种携出。”

    喇嘛王:“那禁令一定很重,蚕种怎会出境?”

    纪蒲泰:“瞿萨旦那国王为此很是头痛,可是事不宜迟,情急之下,他还是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派人至东国,请东国国王将公主下嫁瞿萨旦那国王。”

    喇嘛王:“那瞿萨旦那国王可真会想。可他这样做的目的,又会怎样呢?”

    纪蒲泰:“在瞿萨旦那国王的真诚请求下,东国国王答应了这个要求。婚事一切顺利,在迎亲时,使臣密告公主说,我国无养蚕缫丝之业,无法满足公主穿着服饰,请公主自己带来蚕种,否则将无丝绵绸缎可用。”

    喇嘛王:“那公主听不听?”

    纪蒲泰:“公主是位聪明过顶之人,知道国中严禁蚕种外传,法律甚严,遂于临行时,将桑子蚕种暗藏于花冠之中,躲过了边关检查,带到了瞿萨旦那国。”

    喇嘛王:“啊!那公主的主意还真多!随后她又怎么做?”

    纪蒲泰:“自公主嫁到瞿萨旦那国后,由她亲自择地,带人种桑,育蚕,又教人缫丝织绸。自此,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之法,遂传入那里。数年之间,于阗成为西域地区丝织业的中心。这个故事也被写入我国‘正史’,流传至今。而版画上反映的正是这件事。”

    喇嘛王:“啊,原来如此!照版画所画,中坐者是那位公主无疑,左边侍女左手指向公主花冠,绘画者用此来表示公主花冠下藏有蚕种。左边篮中所盛之圆形果实,显然是蚕茧,而右边一长方多面形之物,应是一架纺车。这一幅画是用来说明养蚕缫丝业,传入于阗的传说。你总算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谜团。”

    纪蒲泰:“那我再说上几言。在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下,这些传说,又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成为佛祖赐化万物的佛教故事,并被画上了寺院的墙壁。”

    偌尔曼:“这些版画的发现说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如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情况和传说,是一部完全可信的著作。”

    喇嘛王:“我还有话说。”

    偌尔曼:“大王,请讲。”

    喇嘛王:“斯坦因是哪国人,是何出身?”

    偌尔曼:“马克阿弗勒尔斯坦因为匈牙利人,现申请加入英国国籍,还未获准。他1862年出生于布达佩斯,受教育成人后,曾到维也纳、莱比锡、次维考等地游学。在欧洲东方学家的影响下,他很早就立志研究印度、伊朗的历史文化。曾投师于德国东方学家冯罗特。后来又留学于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

    喇嘛王:“看样子,他是个有学问的人。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们二人可否解除我心中的疑问?”

    纪蒲泰:“我再介绍一下他的出身。1885年,他从英国返回布达佩斯后,又受到测量学方面的训练。1889年,经英国东方学家劳林逊的推荐,斯坦因来到印度,被任命位拉合尔东方大学的校长。”

    喇嘛王:“你他有何贡献?会受到如此重用。”

    纪蒲泰:“在此期间,他的工作非凡,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翻译、注释、校勘了克什米尔《诸王史》一书。”

    偌尔曼:“1899年,他调任加尔各答玛然拉斯大学校长,还担任过英印当局印度西北边境的总视学。1904年,又进入印度古迹调查局任职。”

    喇嘛王:“那他有多大能力,竟担任这么多职务?”

    纪蒲泰:“他具有考古学、测量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梵文、波斯文、突厥文等。但是,他在我国西北地区考察,并窃取大量历史文物后,几乎销声匿迹,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和研究工作。”

    喇嘛王:“所以,你们还得说,他在我国都干了些什么?”

    纪蒲泰:“闲言少叙。别的先不说,我只说他所写的几部著作。斯坦因曾先后四次到我国西北进行考察。他第一次是1900年5月至1901年4月,约一年时间。活动地区主要在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回印度后,他写出了《古和阗》,这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巨著。”

    喇嘛王:“那还有那几部?”

    纪蒲泰:“第二次考察是1906年4月到1908年11月。这次考察,除新疆外,还到了甘肃河西及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记述这次考察结果的主要著作是《沙漠契丹废址记》。1913年到1916年,他在我国西北进行了第三次考察,这次活动范围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河西南、北山。”

    喇嘛王:“那他是否考察完?”

    纪蒲泰:“没有,考察结束后,他陆续完成了《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部考古记》和《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等著作。1930年,斯坦因第四次到我国进行考察,由于当时新疆和西北地区政局紊乱,斯坦因此行收获不大,转而回家。从此,也就结束了他多我国西北地区的考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