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第3/7页)

简略地介绍一下,他对高仙芝进军路线的实地考察。”

    喇嘛王:“那好吧。高仙芝都取得了那些功绩呀?”

    纪蒲泰:“高仙芝是唐朝的一位军事将领。开元末年,他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兵马使。”

    喇嘛王:“啊,那是当时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纪蒲泰:“吐蕃控制小勃律后,唐朝‘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唐朝政府曾三次出兵,都因道路难行,劳而无功。”

    偌尔曼:“那唐朝就不再出兵?”

    纪蒲泰:“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朝政府命高仙芝率军一万,征讨小勃律,驱赶吐蕃势力。据《新唐书》记载,高仙芝率一万步、骑兵从龟兹出发,西行经拨换城(今阿克苏)、疏勒(喀什)登帕米尔,又经葱岭守捉(今塔什库尔干)西行二十余日,到播密川,又西行二十余日,到特勒满川,然后分兵三路。一路走北谷道,一路走赤佛堂道,一路由高仙芝亲自率领走护密道。三路军队会师于连云堡,高仙芝又乘胜南下,军行三日过坦驹岭。”

    喇嘛王:“那坦驹岭是什么情形?道路是否难行?”

    纪蒲泰:“那个岭绝壁断崖,上下有四十里,将士多畏难,不愿继续前行。”

    喇嘛王:“那高仙芝怎么办?”

    纪蒲泰:“他使军士假扮小勃律人,前来迎接。于是,唐兵士气大振,将士始冒死翻越坦驹岭,将小勃律国平定。于是,拂菻(即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包括伊朗、阿富汗西北部)等七十二国,又恢复了与唐朝的关系。”

    喇嘛王:“那这个高仙芝真了不起!竟立下这丰功伟绩。让诸国与唐朝又恢复了关系!”

    偌尔曼:“在亚洲历史上,这是古代帕米尔高原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次进军,也是对帕米尔高原上,丝绸之路通道最详细的记载。”

    纪蒲泰:“但高仙芝军队所经地区的具体路线,具体地名,是今日的何处?一直不很清楚。”

    偌尔曼:“斯坦因在许多年前读高仙芝传时,十分推崇高仙芝的这次进军。他认为,帕米尔地区:‘高山歭立,缺乏一切给养,——即是这一问题,便足以把现代任何参谋部都难倒了。’。斯坦因在实地考察高仙芝整个进军路线之后,对这次进军所表现出的伟大气概,赞叹不已。”

    喇嘛王:“那他都说了些什么话?”

    纪蒲泰:“斯坦因回忆说:‘在那时我觉着可惜的是,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官,竟不在达科特隘口建立纪念碑之类的东西,以志此事。就所遭遇的困难而言,横越达科特及帕米尔,较之欧洲史上从汉尼拔,以至于拿破仑同苏沃洛夫诸名将之越阿尔卑斯山,还要困难呢!’。”

    喇嘛王:“是啊,中国之名将,强过欧洲之名将!”

    偌尔曼:“更有趣的是,斯坦因在考察了高仙芝在帕米尔的行军路线后,走出瓦汉走廊,向塔什库尔干前进。在途中,他考察了另一个古代遗址。那是一个古城堡,当地群众称;‘公主堡’。但具体什么故事内容,我就不知道了?”

    纪蒲泰:“关于这个公主堡的来源,从唐代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偌尔曼:“我读过《西游记》,唐僧在取得真经,修正正果后,已不再是rou骨凡胎。他是在三个徒弟保护下们腾云驾雾荣归东土。但在历史上,西行的玄奘和尚,又是如何携着真经佛册,越过横亘于大唐与印度之间,有着万山之父之称的帕米尔高原呢?”

    纪蒲泰:“横亘于亚洲中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峰林立,沟壑纵横,空气稀薄,冰川密布。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冰川融化,河谷瞬间波涛汹涌,道路难行。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旅行家来说,困难重重。书中资料,你也知晓,我就不多说了。”

    喇嘛王:“我补充几句。一千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为了取得佛法真经,以不至印度决不东顾的决心与毅力,出发长安,艰难西行。17年后,带大量佛经从印度,载誉而归。功德圆满的他,在译经的同时,还将自己游历西方的见闻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唐西域记》。”

    偌尔曼:“据研究者说,这部伟大的著作,涉及当时地理、历史、宗教、语言、文字、人种、风俗等等。《大唐西域记》不仅对以后的东西方旅行者来说,是一部随身必备的地理指南,而且对玄奘东归路线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献依据。”

    纪蒲泰:“有道理。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一个叫渴盘陀的国家,讲述了公主堡的故事。”

    喇嘛众臣:“他是怎么知道的呀?”

    纪蒲泰:“因为,当年玄奘从印度归国,路过渴盘陀国(今塔什库尔干),听到这个传说,以后被记在《大唐西域记》中。”

    外交大臣:“公主堡的传说,你可得说说?”

    纪蒲泰:“我大体说说,‘汉日天种’的事情。那里本是葱岭中一片荒原,没有人烟。很久以前,波斯国王聘娶了一位中原的公主,派人专程前往内的迎娶。公主等行至此地,适逢兵乱,交通绝断,不能前行。无奈之中,迎亲官兵遂在一孤峰上修建住室,将公主置于其中。峰下四周设置警卫,昼夜巡逻,以防不测。”

    喇嘛近臣:“他们滞留那里,以后会怎么着?我得记着。”

    纪蒲泰:“听我说。此事,一晃三个月过去了,乱事平定,迎亲队伍准备起程。谁知发生了不测的事情,他们突然发现,公主已身怀六甲,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惊慌恐惧之中,迎亲使臣和官兵不敢西行。”

    喇嘛王:“说说接下来的事情?一定很好听。”

    纪蒲泰:“为难之中,大家反复商议,仍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喇嘛首相:“无法回国交差,那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纪蒲泰:“正在为难之时,公主的使女,对诸迎亲使臣说:‘每天正午,有一男子,从太阳中乘马飞行至此,与公主相会,遂得怀孕。这是天神之事,与你们无关。”

    外交大臣:“他们遇到这种事,怎么办?”

    纪蒲泰:“迎亲使臣闻听此言,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几乎吓破了胆,不敢回国交差。”

    喇嘛王:“国王所差使命,他们怎能抗令?”

    纪蒲泰:“回国不成。最后大家商定,以公主为王,建国于此。”

    偌尔曼:“啊,原来如此!”

    纪蒲泰:“于是,将官们在那里修筑房屋,城寨,制定各项制度,设立各级官吏,遂成渴盘陀国。”扎布:“啊,原来是这么一说?”

    喇嘛众臣:“那个渴盘陀国,后来怎么着?”

    纪蒲泰:“公主产期到后,生一男孩,长大后继其母为国王。”

    喇嘛王:“他有何德何能,将王位继承?”

    纪蒲泰:“传说,此人有‘飞行虚空,控驭云风’之能。远近居民皆愿归附于他。当玄奘到渴陀

    国时,当地人都说,渴盘陀国王族即此人的后代。由于他的母亲是中原汉族,父亲是从太阳中出来的天神。所以,渴盘陀国的统治者自称是‘汉日天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