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二节 支那名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第二节 支那名称 (第1/2页)

    纪蒲泰:“既然说到日本,那我就先从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说起。”

    喇嘛王:“那是何意?”

    纪蒲泰:“至于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大概由于它是佛教国,从佛教经籍中吸收了这个名称。”

    喇嘛王:“那么,外国人为什么称中国为‘支那’呢?”

    纪蒲泰:“古往今来,外国人称呼中国的名称很多。如赛里斯、汉土、桃花石、唐家等等。而最流行、影响也最大的是‘支那’这个名称。”

    外交大臣:“我们虽然熟读佛经,但这个名称,我们可不懂?”

    纪蒲泰:“支那是译音。拉丁文、意大利文、印度梵文写作Cina,法语写作laChie,英、德、捷克等语写作China。支那即从这些词翻译而来。”

    喇嘛王:“若说佛经,你们给我以提醒。我记得,古印度对支那,作过如下解释。慧苑《华严经音义》说:‘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法云《翻译名义集》也说:‘支那,此名文物国。’意思是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一思维发达、文物昌盛的国度。”

    偌尔曼:“世界上各文明古国,如印度、伊朗、希腊、罗马、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捷克、日本,几乎都用它或与之音近的名词称呼中国: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等等,后四种都是支那的异译。”

    喇嘛众臣:“这种翻译,我们今后可得多学习,不然的话,我们就不懂其中的意思。”

    喇嘛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支那一名,出于印度,是梵文表示边疆地方的意思。”

    纪蒲泰:“虽然大王已说出支那的基本意思,但我还要说几句。”

    喇嘛王:“好,我们就再听听你的。”

    纪蒲泰:“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古代史》中云:‘种必有名,而吾族之名,今人相率称为支那。按支那之称,出于印度,其义犹边地也。’另一学者在《中国名称考》也认为,支那(也有译作震旦的)是梵文‘东方’的意思,是对边疆地方的称呼,后借用来指遥远的中国。”

    偌尔曼:“对此,我也有话说。”

    外交大臣:“好,我们听着。”

    偌尔曼:“国外很多学者认为,支那是从秦朝的秦演变过来的。”

    喇嘛王:“那他们怎样说?”

    偌尔曼:“如日本学者高桑驹吉,在《中国文化史》里就认为,由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且南边开发越南,北边击走匈奴,置郡县、修长城,威名远扬。使中国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和中国北方、西方、南方的一些国家,都强烈感受到秦朝的强大,每每以秦人作为中国人的代称。”

    纪蒲泰:“是应该有这种事情。一直到汉晋时,秦人的称呼还在许多典籍里保存着。《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传》、《佛国记》等古籍中,均有所记载。”

    偌尔曼:“正因为这样,‘秦’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写作Cin、Chin,然后加一个表示地名的后缀a(或e),就成了Cina、laChine、China。”

    喇嘛众臣:“这些外国人的文字,我们不懂?还是看中国人怎样说吧?”

    纪蒲泰:“清代薛福成在《出使日记》里谈到:‘欧洲各国,其称中国之名:英称采依纳,法曰细纳,意曰期纳,德曰赫依纳,拉丁之名则曰西奈。问其何义,则皆秦字之音译——揆厥由来,当由始皇逼逐匈奴,威震殊俗,匈奴之流徙极远者,往往至今欧洲北土。彼等称中国为秦,欧洲诸国亦相沿之而不改也。’我所说的,皆出自《出使日记》。若有异议,请提?”

    偌尔曼:“有人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喇嘛王:“为什么?”

    偌尔曼:“因为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梵文定本,虽然编定于纪元年后,但其内容却成于公元前五世纪,而其中已有‘支那’的称呼。”

    喇嘛众臣:“我们怎么听得有些糊涂?”

    偌尔曼:“古希伯来人的圣经《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