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五章、第二节 支那名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第二节 支那名称 (第2/2页)

约以赛亚书》中有:‘看哪,这些从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希尼(支那的异译)国来’。《旧约》成书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

    喇嘛王:“对此,我有一个问题。”

    偌尔曼:“大王,请提。”

    喇嘛王:“当然,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你不必在意。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而声传域外,时当更晚。不知你有何意见?”

    偌尔曼:“按大王所说,这似乎与上述材料发生了矛盾。但印度的两大史诗和《旧约》成书时间问题,本来就争论不清。”

    喇嘛王:“这也在情理之中!”

    纪蒲泰:“再加上主张支那源于秦的学者,把秦的概念扩充到统一六国以前的秦国,这也很难说。所以,各家的笔墨之仗,战犹未酣,难分胜负,使得研究的人难免糊涂?”

    喇嘛王:“那谁能讲得清楚?”

    纪蒲泰:“有中国学者在《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一文里,一面反对支那出于秦的论点,一面提出了自己‘支那源于荆’的观点。”

    喇嘛众臣:“他的观点阐述了哪方面?”

    纪蒲泰:“他说,苏曼殊引《摩诃婆罗多》云:‘摩诃婆罗多乃印度婆罗多王朝纪事诗。婆罗多王言,尝亲统大军行至北境,人物特盛,民多巧智,殆支那分族云云。’。当时印度对中国的印象,是分为两部分的中国大陆。”

    喇嘛王:“《罗摩衍那地德》列举北方的二十国名,其中标出‘支那’和‘外支那’,这正是荆与中原地区的区分。”

    喇嘛首相:“那荆是地名吗?”

    纪蒲泰:“这还用说,荆就是楚国。”

    喇嘛王:“我还有话说。巴蜀与荆早有来往。荆的国力鼎盛,地广人众,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威名显赫。按我的推理,荆的信息很可能就是由巴蜀传到印度去的。”

    纪蒲泰:“有这种可能。从语音的角度看,荆为颚音,秦为齿音,二音比较下来,‘荆’也更接近于‘支那’的声音。荆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史。《诗经商颂》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句。”

    喇嘛王:“这恰说明荆曾与商朝抗衡。”

    纪蒲泰:“周朝时又大力开发,‘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春秋时,它是五霸之一。战国时,仍名列七雄前茅。”

    喇嘛王:“通过你的介绍,大家才知道。所以说,它的威力,足以传到印度。”

    喇嘛众臣:“大王说的,绝不马虎!”

    纪蒲泰:“是啊,而域外诸国关于中国的知识,大多是从印度再传的。这种接力的传播,就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国。”

    喇嘛王:“不错。于是,荆就传到了别的国家,成为今天的‘支那’。还有谁提出别的看法?”

    偌尔曼:“还有学者,又从中国特有的土特产‘丝’的方面来考虑的。但我不知道它的根底?”

    纪蒲泰:“啊,他们所指的是丝绸之路。古代西方称我们为赛里斯,它是从希腊文‘赛尔’一词而来。”

    喇嘛众臣:“赛尔是何意?”

    纪蒲泰:“赛尔是指蚕丝。因蚕丝出于我国,就把我国称为赛里斯。赛尔写作Set,加上指地后缀a,也就成了支那、赛尼。中国学者著的《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说,汉时,似用来指代中国北部地名的Serica,似指华北某地的sera,都发现于希腊罗马之著作中。可证支那出于产丝国的观点。”

    偌尔曼:“关于支那出于产丝国的说法,还有那些观点?”

    纪蒲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支那’出与滇、日南等地名。在《隋唐时代西域人华化考》中还说,华南与印度间早有海上交通,公元一至二世纪,希腊罗马的商船也来到了中国。而表示日南或华南某地的Sinai也就闻名于西方了。”

    喇嘛王:“据我所知,蚕丝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喇嘛首相:“那大王说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