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第三节 根系何源 下 (第1/6页)
纪蒲泰:“他们割破的部位遍及全身,因人而异。干这种事,有时是额头、鼻子、嘴唇、耳朵,有时是脖子、胸口、手臂、大腿、小腿,直到脚背,甚至还割破阴部取血。” 外交大臣:“这种自我献血的行径,我们还真弄不懂。除此之外,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偌尔曼:“在亚克齐兰遗址极其精致的雕刻横楣上,刻画的画面则表现着一名女子,正在拉动一根带刺的绳索穿透她的舌头,她自愿地将血滴在盘子里的树皮纸上,她要把这张血迹斑斑的树皮纸献给神灵,以表自己的虔诚。还有一件陶瓶更能说明这样的事情。啊,我们好象说过这事情。” 喇嘛众臣:“那一定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重复一下,我们也听。” 偌尔曼:“是的。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一只陶瓶上,刻画着一排蹲着的男子,每人手持一件精锐的锐器,正在刺穿自己的****。” 喇嘛众臣:“啊!竟会有人做出自我残害的事情!” 偌尔曼:“除了流血献祭,玛雅人也用别的途径,来宣泄他们对鲜血的渴望。” 喇嘛众臣:“他们对鲜血的妄想,究竟怎么样?” 偌尔曼:“例如:玛雅人残忍地屠杀俘虏。” 喇嘛王:“人们怎会知道这样的事情?” 偌尔曼:“因为波南帕克壁画,就忠实记录了这一血腥的场景。” 喇嘛王:“那壁画都画了些什么事情?” 偌尔曼:“这就显示了玛雅人绘画的艺术技能。该壁画全部作于一座较简单的三厅神庙内,三个厅堂的壁画互相呼应。左厅表现盛典准备,以放松和期待的情调为主。中厅是征服敌人、屠杀战俘的激烈场面,强调着生死巨变、悲欢离合的人生主题。右厅表现庆典大功告成的情景,更在热烈欢快之中,显出庄严隆重。” 喇嘛王:“那这座神庙在玛雅人心中,一定显得很神圣!” 偌尔曼:“大王一语命中。此庙也因而得名‘画庙’,让世人知道。” 喇嘛王:“可画中都画了些什么,我们可不知道?” 偌尔曼:“我只能举例说明。其中中厅壁画的描绘尤为触目惊心。画面的最下一列是举着枪矛,和各种族徽、图腾等前来观看、庆祝这场充满血腥的审判的本邦人,中间一列是那些命在旦夕、正待处决的俘虏。” 喇嘛王:“看来俘虏将命丧黄泉,灵魂等待归天?” 偌尔曼:“壁画最上层的台阶上,国王贵雍容华丽,高傲无比,盛气凌人、右手持长矛、头戴羽冠、身着虎皮甲胄,威严无人匹敌。在他对面,左边一排站着四位贵族,他们头戴标志部落图腾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兽头盔,身披虎皮战袍,和绣有象形文字的衣衫,还有玉佩、玉饰、羽毛工艺品挂满全身。” 喇嘛王:“看来,这些国王贵族,真盛气凌人!但他们怎样残害人?” 偌尔曼:“那种凄惨的场面触目惊心!台阶下正待处决的俘虏死囚,赤身裸体,跪在国王面前,哭诉求饶。他们脚旁已有一个被砍下的头颅,一个俘虏已全身瘫软,昏倒台阶上。可他们却无动于衷,面无表情。死囚的痛苦绝望,与王侯的趾高气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型精确生动,感人至深,充分展现了玛雅写实艺术的极深功力与极高的艺术成就。” 喇嘛王:“这真是一幅世间少有的绘画内容!令人心痛!” 纪蒲泰:“我们前面虽已经过探讨,但是,我还得再作一下补充,以给后人敲起警钟!他们以自我牺牲的方式献祭神灵,叫现代人心痛,更是让人费尽思量,也无法想象。玛雅人砍下牺牲者的头颅用以献祭,也令人不可思议。可当时更是无人敢阻止。” 扎布:“为什么玛雅人这么懦弱?” 纪蒲泰:“因为这是他们的信仰。还有统治者们通常亲自主持有关城邦命运的大型祭祀典礼,以血献祭神灵,以求家族统治延续不绝。所以,没人敢吭。因为,大祭司非常受人尊敬,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与神灵沟通,保住全体玛雅人的性命。” 偌尔曼:“因此‘血’成了他们文化激励机制!这并不是他们的神灵偶像需要鲜血来增强能力,而是他们自己需要经常地目睹和参与血淋淋的事件,以便增强他们敢于战斗、敢于死亡,敢于牺牲的精神。甚至还象征性地让人宣泄杀人的欲望,获得战争胜利的奖章。刚才我说过的残忍地屠杀战俘。波南帕克壁画所画的这一血腥的场景,就是最好的说明。” 喇嘛王:“如果一个现代人看到了这内容,难免要心惊rou条,感到莫名奇妙,不可理解?玛雅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凶残恶劣的事呢?” 纪蒲泰:“纵观世界漫长的历史,事实上,玛雅人并不见得是特别凶残的‘生番’、中国人的祖先也曾这样做过,白种人也有过这样的过去。” 喇嘛王:“遇到这样深刻的问题,我们尽可把问题放到人类进程的大背景上,思考问题。看看血祭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否必要。这样,遇到此类的问题,我们才不会感到莫名其妙?” 偌尔曼:“历史的文化是一种隐喻象征的机制,作为文化的献祭仪式活动,对远古人来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的是让他们自己氏族得以永久的传承。” 纪蒲泰:“这也是人类社会内部紧张压力宣泄、让人们参与献祭的活动,就是重新聚合氏族凝聚力的手段。再说,玛雅人的献神活动,除了隐含教人服从、敬畏、认同、参与等意义之外,主要是教人敢于战斗,敢于死亡,甚至还象征性地让人宣泄杀人的欲望,获得替代的满足。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认同了惨绝人寰的事情。“” 扎布:“为什么?” 纪蒲泰:“因为人们需要回忆古人狩猎技能,在社会寻找一个‘替罪羊’,让群体一道回到那个时期的日子,‘过一把隐’,来排除积慮内心的压力。” 喇嘛王:“这个事情是有发生。中国西南佤族就有让全体男子,放纵凶杀一条活牛的仪式,大家一哄而上,很快地把条活牛生吞活剥吃个干净。” 偌尔曼:“西方也有这种事情。西方人熟知的‘酒神节’的原型,也是疯狂的撕碎活牛。不过参与者则换成是平日里受压抑大妇女。” 喇嘛王:“这说明,玛雅人给他们的‘替罪羊’、‘宣泄物’——活人牺牲——戴上尖顶头饰,是多么明显的暗示。” 偌尔曼:“玛雅人的血腥人祭,还有更说明问题的例子:他们把戴着尖顶头饰的活人,绑住双手做靶子,姿势与十字架上受难的形象恰巧相同。” 喇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