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四章、第二节 根系何源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第二节 根系何源 上 (第3/5页)

个‘天’字即认为太阳鸟与天同义。”

    喇嘛众臣:“大王的解释,恰如其分,合情合理。我们同意,同意。”

    喇嘛王:“哎,还是听二位讲下去。”

    偌尔曼:“另外,玛雅人的绘画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

    喇嘛首相:“那现象什么模样?”

    偌尔曼:“玛雅人画的太阳鸟,与龙是成对出现的,而且龙是以大海中生出的一棵巨大的扶桑树。”

    喇嘛王:“那是不是中原人所数的扶桑国?”

    偌尔曼:“大王,您听我说。玛雅人还有一幅图,在‘凹’形大海中,有一条巨大的青龙。青龙在正中站立着,张着大口,口中站立这一个人,而这个人却是人身鸟头。”

    喇嘛王:“这表明,太阳神凤凰已经人格化了。不过,龙凤结合可是中国的创造与传承!”

    喇嘛众臣:“是啊。没想到中国的龙凤竟会出境?”

    纪蒲泰:“此外,整个太阳鸟神笼罩在一轮红日当中,太阳经过变形呈方形,太阳芒分排成双层,芒呈现锐三角形。再看,方形太阳下端与大海相连,显然是一副海上的日出图。”

    喇嘛王:“是啊,观海日出,这幅图让人看了舒服!”

    纪蒲泰:“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太阳神手中托着一个‘盘’,里面有十个O,这象征着十个太阳,上四下六排列。”

    喇嘛王:“这与我国《山海经》等书讲的如出一辙?难道是巧合吗?”

    喇嘛众臣:“大王,您说,您说?”

    喇嘛王:“《山海经》书中说:少昊有10个太阳儿子,日浴汤谷。居扶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并且日中有蹲鸟,所以有后裔射日的传说。”

    纪蒲泰:“这种传说,据书有名,出自《山海经》。”

    偌尔曼:“可令人奇怪的是,在美洲竟有这一古老中华神话的影子。这到底是怎样传过去的,谁能回答这个神奇的问题?”

    纪蒲泰:“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中国历史中寻找这个谜题。”

    喇嘛王:“这个问题不但神秘,而且一定还很有趣。我们都愿听你的解释。”

    纪蒲泰:“在中国,自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在绘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上的图案,也都体现了这一古老的传说。”

    喇嘛首相:“这些传说,都怎么说?”

    纪蒲泰:“在这些古老的传说中,特别是战国曾侯乙墓衣箱上的扶桑图,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上的扶桑图,这一传说被描绘的更加明显。”

    喇嘛王:“那是怎样的一副扶桑图,与玛雅人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纪蒲泰:“马王堆帛画上的扶桑树,与玛雅人的扶桑树,都是树形龙体,而且太阳都在龙树顶上。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还有传说例证,至今在中国云南,人们仍叫一种极其高大茂密的树为‘龙树’。”

    喇嘛王:“这说明龙树的观念,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

    偌尔曼:“这种思想观念,恰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某种联系的异曲同工之处。”

    喇嘛王:“那你的看法呢?”

    偌尔曼:“依我看,在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太阳鸟与‘天’字的结合,显然表明美洲纳斯卡文化,与中国古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

    喇嘛王:“妙,精道,解释得好。”

    纪蒲泰:“还有一本书,大家应该知道。”

    喇嘛王:“那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

    纪蒲泰:“在著名学者希尔巴诺斯哥莫尔列依著的《玛雅文明》一书的插图中,有一副古代玛雅的斯特拉雕刻图像,这尊约在公元162年雕刻的玛雅像,很象一尊弥勒佛。”

    扎布:“那弥勒佛什么样,和中国的一样不一样?”

    纪蒲泰:“那尊弥勒佛,大肚光头,吐舌嬉笑,憨态可掬,造型完全是中国特色,吐舌是中国南方楚文化的特有习俗,在楚国文物中,到处可见这种造型。”

    扎布:“没想到,中国的弥勒佛,竟跑到玛雅人那里去?”

    喇嘛王:“这事儿,是觉得不可思议?”

    纪蒲泰:“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尊雕像上,刻有非常清晰的中国汉字‘曰’,‘眉’等字。”

    偌尔曼:“正因为此事,所以,墨西哥考古学家基奇霍夫教授据此认为:‘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先发现了美洲。’还有,古代玛雅的一件陶器上,绘有两个‘弓’字。”

    外交大臣:“啊!竟会有这种奇事?”

    偌尔曼:“经鉴定,字形字义确凿无疑。而且在两‘弓’之间,有一个肥遗龙的变形图案。”

    喇嘛王:“这可是个大看点!一定有玄机在里面?”

    纪蒲泰:“肥遗龙是一头双身的龙蛇,在我国古代常有关于它的描述。多数是蛇身,属于所谓的小‘龙’。这种图形在商代以前的二里头文化中,就已发现。而且,在商代周代的金文徽铭中也有发现,在夏、商、周三代的铜器纹饰中屡见不鲜,直到春秋战国秦汉的玉器上更是层出不穷。”

    喇嘛王:“这事儿,我爱听。”

    偌尔曼:“这种字和图案,在美洲印第安文物上出现,表明这种图案是有共性的。”

    喇嘛王:“那你就再说说它的共性,是何种形?”

    偌尔曼:“在这件陶器上的肥遗龙旨是由三个三角形连成,身体是由连续的折线向头部的两侧展开。在‘亏’与‘遗龙’之下,还有飞纹。‘S’形纹是变形的双头鸟纹。”

    纪蒲泰:“这种变形的双头鸟纹,可见于中国五六千年前的大溪文化,和三四千年前的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因此‘弓’、‘肥遗龙’、S形变鸟纹,三种华夏特质性的文化属性,在美洲印第安人文物上出现,完全证明了它们与远隔千山万水的古中华产生了广泛的联系。”

    喇嘛王:“这就是我想了解的问题?”

    偌尔曼:“既然大王想探讨这些问题,我还有些事儿,要告诉您。在墨西哥境内,曾挖掘出不少汉人的古碑。古钱和古雕刻。”

    喇嘛王:“那你就说说,都有啥宝贵的东西?”

    偌尔曼:“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其中有一个石匣,里面藏着一尊泥塑像。他的面貌服饰,与中国人容貌相同,衣服也是中国古代服装。”

    喇嘛王:“发现了这些东西,是得好好想想?难道他们与中国古人有来往?”

    偌尔曼:“另外,在秘鲁还发现了一块古碑,刻有汉文‘太岁’二字,称为太岁碑。厄瓜多尔地区还曾发掘出王莽时代的古钱。近年,在墨西哥发现一块墓碑,上刻‘大齐田人之墓’。”

    喇嘛王:“大齐田人的祖先,应该是在中国出处?这个墓碑刻字绝对不会书写失误!”

    纪蒲泰:“这种事儿,应该是事出有因。因为,在玻利维亚也有类似的考古发现。在那儿发掘出的人形石像上刻有类似的汉字的古文字。巴拿马一个古代碑上刻有‘萨基摩尔’的古代汉字。加拿大西海岸发现刻有中国篆文的石柱。美洲印第安人称龙为雨神。智利等地印第安人称小孩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依’,称河流为‘河’等等。”

    喇嘛王:“听你这一讲,使我豁然开朗。这进一步说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