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第二节 根系何源 上 (第2/5页)
日、月、金、木、水、火、土。‘七’与信仰观念结合,便推出各种节日。” 纪蒲泰:“春节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节庆。唐代称‘人胜日’。是日,有的要食线面,祝长寿,有的点七支红烛贺生日。‘人日’习俗,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就已风行。” 喇嘛王:“我翻阅古书时,见《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所以,这些风俗与七有关系。” 纪蒲泰:“至近代,这中习俗仍然流行,《江南志书》载:‘人日,妇女剪彩为人,或为燕雀相馈遗,以为鬓鬓之饰。” 喇嘛王:“古时董别《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羊,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所谓民间于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七日象征人日最为神圣。大概中原古时就是这种风俗?” 喇嘛众臣:“我们不懂中原的风俗,为什么七日是人的生日?” 纪蒲泰:“这显然是古代创世神话演化的象征习俗。这种由‘七’延伸的习俗,七月七日是吉日。相传这一天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汉代已有乞巧习俗。随后,后人把织女扩大为七仙女。有的地方创造七位娘母,小孩的保护神,七月七日为吉日。” 喇嘛王:“这事儿,还见于《汉武帝内传》及《潜居录》:‘武帝登寻真之台斋戒’,‘七月七日夜’,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闻云中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班龙。’这时,武帝出迎,闻香气。” 纪蒲泰:“传说制造了西王母于七月七日,乘辇出驾神秘又庄严气氛。后人以此为吉祥之兆。” 外交大臣:“你们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七的奥妙!” 纪蒲泰:“一般而言,单月单日在中国的传统的时间观念里,皆是不吉利的,非凶即恶。” 喇嘛众臣:“这又怎么说?” 纪蒲泰:“如上已节三月三是古代祓禊防疫的时候。《风俗通祀典》云:‘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舆浴。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已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五月五更是恶月恶日,连生的儿子都不吉利。” 偌尔曼:“那人们遇到这恶日子,怎么办?” 纪蒲泰:“遇到这日子,才导致了端午节挂钟馗像,悬挂菖蒲及艾草于门上等辟邪风俗的形成。” 喇嘛王:“同样,在中原,九月九日重阳,远游登高亦是为了避疫疠,驱恶瘟。” 纪蒲泰:“古代大部分节日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各有所禁忌。然而,由于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七’总是作为时间概念中的一个圣数而出现的。中国亦是这样的。” 喇嘛王:“因此,在单日中,唯逢‘七’才具有吉祥节日定时的象征意义。既然说到这里,我还得加上一句,你们所说的玛雅人历法中,外加五天的岁余,作为禁忌日,与中国的不吉利日有些近似。那么,玛雅人的历法与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纪蒲泰:“这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玛雅人实际使用这种历法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3年或235年。但早在公元前613年,玛雅人就已留下了文字记录的时间,即最古老的历法记载。而中国古代较为准确的历法产生的时间稍早于玛雅。” 喇嘛王:“那是啥时候呀?” 纪蒲泰:“那是在春秋后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四分历》中对一回归年长度的测定为365。25。玛雅历法和中华历法在发展方向的相似性,或许反映了二者源于同一种文化思想。” 喇嘛王:“这种历法文化思想的相似性,是怎么形成?” 纪蒲泰:“阴历的使用和用巨大数字进行纪年的做法,也是玛雅与中国历法的两个显著的相同之处。因为,古玛雅人在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使用过太阴历,太阴历的一个月是30天,这种月份的算法是从新月出现直到它消失;而且和中国人一样:玛雅记时的‘月’和天体的‘月’是一个词。” 喇嘛王:“那么玛雅人和中国人的阴历是否同出一源?” 纪蒲泰:“这种月份的算法,基本和中国古人一样。大家可以想想,二者的神秘关系?” 偌尔曼:“照此说来,古玛雅的长纪年法的起点年份之大,令人吃惊!再说,基里瓜遗址发现的石碑上,一块记载着9万年,另一块则是4亿年。” 喇嘛王:“这可是天文数字?值得深入研究!” 纪蒲泰:“这些巨大的数字,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历法家推算的‘太极上元’。他们认为从开天辟地,一直到春秋时鲁哀公西狩获麟、《春秋》绝笔时为276万年!” 喇嘛王:“可以想象,这二者实在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纪蒲泰:“更令人惊奇之处,还是中国古文字在玛雅出现。” 喇嘛王:“这表明,玛雅文化与中华文明,有着很深的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纪蒲泰:“随着考古工作在美洲的发现,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址。” 喇嘛众臣:“那都发现了什么东西?” 纪蒲泰:“据考古统计,已发现汉字590个,再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经有1200多个。从这些汉字的字体来看,从殷商朝代到宋朝,几乎都有。” 喇嘛王:“那你们可得说说,这些考古发现汉字的由头?” 偌尔曼:“这说明,中华文明和玛雅文化有着很深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汉字的出现,意义重大。再说,随着玛雅文化的发展,到公元之初,玛雅人已有了象形文字。” 喇嘛王:“这种象形文字,发现在哪里?” 偌尔曼:“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铭文见诸于公元4世纪的石碑上。” 喇嘛王:“这种石碑上的铭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偌尔曼:“这表明,印第安人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方面,他们同样进行了创造性劳动。” 喇嘛首相:“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偌尔曼:“印第安人在文化方面的创造,我说于你们知道。那些丰富多彩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是对人类文化宝库的可贵贡献。特别是这种文化的载体文字,更是与中国上古文字有很多相似之处。” 喇嘛王:“这正是我深思的东西。可有些问题还弄不清它的底细?” 纪蒲泰:“我来告诉您一些事实。” 喇嘛众臣:“我们都得跟着你们学习。” 扎布:“或许是发现了什么东西?” 纪蒲泰:“这些东西能说明问题。1900年考古,在秘鲁发掘出的纳斯卡陶盆,高12吋,宽14吋。制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间。令人震撼的是,两只相向而飞的太阳鸟口中,赫然有一个大大的‘天’字。” 喇嘛王:“这是不是在那里发现的第一个汉字?” 纪蒲泰:“据研究推算,这一文字传入美洲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后200年间。” 喇嘛王:“按的的考虑,这一艺术处理,是表现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