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五节 秦始皇陵 (第3/4页)
” 偌尔曼:“为什么单单司马迁写的史料最可靠?” 纪蒲泰:“因为司马迁是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被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了。” 偌尔曼:“能有证据就好!这证明他所写的《史记》中的史事,是真实的。” 喇嘛王:“还有一个条件很关键。司马迁的祖辈有很多人,在秦国做过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又是西汉王朝中,掌握国家历史档案的太史令。所以,司马迁看过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因此,写作《史记》才能成功。” 偌尔曼:“对秦朝来说,修建秦始皇陵可是个绝密的事情?怎能往外透风?” 喇嘛王:“要说明这种情况,我可不行。蒲泰是否能说明?” 纪蒲泰:“在秦朝的鼎盛时期,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在当时虽属绝密,但秦王宫廷必有档案记录。因此,西汉王朝应掌握地宫构造的情况,而司马谈是有资格接触这些机密档案的。再说,司马迁也曾当过太史令,可能比较详尽地了解此类机密。” 偌尔曼:“所以,他记录地宫的情况,不成问题?” 喇嘛王:“因此,《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应该说,其可靠行是很高的。” 喇嘛首相:“那《史记》是怎样说得呢?” 喇嘛众臣:“我们也想听听《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 纪蒲泰:“《史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就是司马迁所描述的地宫基本情况。” 偌尔曼:“中国的古文,我人笨。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喇嘛王:“我来给你解释解释。‘穿三泉’是指地宫的深度。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材所在处,位于地宫的最底部,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 偌尔曼:“那以您所见,‘穿三泉’究竟有多深呢?” 喇嘛王:“‘三泉’多深?谁也不知道骊山的地下三层泉水,究竟有多深?不过,既然史书说过,那就是指第三层地下水,也就是说,修建地宫挖掘到了第三层地下水。” 偌尔曼:“或许您解释的对?” 纪蒲泰:“据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距地表为十六米,第二层和第三层水距地表是多少?目前尚不能肯定。” 偌尔曼:“由此可见,古秦人修建地宫的技术还真行!竟能挖掘到第三层地下水?可见这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地下工程!” 纪蒲泰:“再说,两千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也不可能完全等同。” 喇嘛众臣:“那为啥?” 扎布:“是呀,你得解释呀?” 纪蒲泰:“因为地下水位经两千多年的流经,在不断变化。” 外交大臣:“那你就说说吧?” 纪蒲泰:“在秦国,但从凤翔秦景公大墓来看,墓xue深度已达二十四米。然而,秦景公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而且只是秦国国君。而秦始皇却是一位帝王,因此,秦始皇陵的深度无疑会超过这个数字。” 偌尔曼:“你还有啥依据?” 纪蒲泰:“据秦陵地区考古调查资料来看,目前,秦始皇陵地宫已钻探到二十六米深,但仍是人工夯土层。” 偌尔曼:“那么说还未钻探到底。这说明,秦始皇陵地宫最浅也在二十六米以上。” 纪蒲泰:“有的学者曾推测地宫深度为五百米,到一千五百米。我想这没有科学依据?” 偌尔曼:“这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喇嘛王:“不错。一千五百米!那可是深不见底?当时的古人能有那个能力,将地宫挖到那样深的数字吗?” 偌尔曼:“就是按现代的高科技,要想挖掘到那种程度,也是不可想象的?” 纪蒲泰:“对于那个深度,我也有怀疑。要想挖掘到一千五百米,那地面的开阔度得有多大面积?” 偌尔曼:“所以说,那是无稽之‘探’。说一千五百米的人,也不算算,那个呈漏斗壮的地宫,是个多么大的工程?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是否能行?” 纪蒲泰:“那或许是无稽之谈?所以,我也不赞成那样的观点。” 喇嘛王:“或许,说那样深度的人,与真实地宫的深度离题太远。因为真实的深度,现代人谁也没有看见。所以说,不能胡言。” 纪蒲泰:“考古钻探,就是要找到真凭实据。不过,从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那掘入地下五十米的技术。” 偌尔曼:“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要挖掘到这样的深度,也需要很高的技术。何况是在两千多年前。当然,我不是指的地下钻探。” 纪蒲泰:“因为钻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挖掘可是难上加难。我想当时修建皇陵使用的是,全国最优秀的工匠,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开凿地宫应是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完全发挥出来,也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我们据此可以推测,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最少也在五十米以上。” 喇嘛王:“这个数字深度吗,我们可以想想?”
纪蒲泰:“目前,一切都在想象之中?确切的数字,也只有在发掘秦始皇陵时,才能获得。” 偌尔曼:“不过,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对探索秦始皇陵地宫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喇嘛王:“那都是些什么人?” 偌尔曼:“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科学家建议‘成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队,不用物理发掘的方法,而是使用现代的非破坏性的技术,勘测和探察位于中国西安骊山的秦始皇陵。” 喇嘛王:“这个方法可行,不用惊动破坏秦始皇陵。我赞成,但不知何日成行?” 纪蒲泰:“那只有等,等等……” 偌尔曼:“那就以后再说。不过,秦始皇陵地宫的形状如何,你还得说说?” 纪蒲泰:“是啊,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急不可耐。从已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来看,墓xue都是为倒置的斗形。” 喇嘛王:“估计,秦始皇陵也可能是这个样子?但还需要你们分析。” 纪蒲泰:“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五十岁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七十二万人修筑骊山(指秦始皇陵),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到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听后,下令他再‘旁行三百丈乃止’。这就是但是的文字记录。” 偌尔曼:“这算是参考的依据。但是,‘旁行三百丈’是什么意思?” 纪蒲泰:“这各有各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向四周扩展三百丈,也有人认为是掏挖三百丈的洞室。” 偌尔曼:“不管怎样,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话,那么,秦始皇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十分震惊!” 喇嘛王:“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偌尔曼:“这事儿,我们先不谈。可‘宫观百官’和‘奇器珍怪’都是什么呢?” 纪蒲泰:“我只能说文解字地告诉你。宫观,是指模似秦始皇生前主要活动的宫殿台观,如阿房宫、咸阳宫等等。百官,是指在地宫中,有三公九卿及文武官员的形象。至于是用什么质料制作的,现在尚不得而知。” 喇嘛王:“那你就讲一下奇器,珍怪也是个谜?来满足他们的好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