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章、第三节 河图洛书 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第三节 河图洛书 上 (第5/6页)

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喇嘛王:“他都创造了那些理论体系?请举例。”

    纪蒲泰:“例如: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寓于矛盾变化之中,都有一个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他说过的话。”

    偌尔曼:“这种辩证思想,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一种贡献!此人不简单。”

    纪蒲泰:“当然,他居洛40年间,勤奋治学,探幽索隐,吟经诗文,研读学问,皓首穷经,撰述不辍,著述颇丰,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10余万言,流传于世。荡然,他其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流传世间,影响颇深,深得后人敬佩。”

    喇嘛王:“他既然著述多书,理念影响宋人,但他在宋代是否获得荣誉?”

    纪蒲泰:“那是当然的。其理学在当时便被誉为‘内圣外王之学’。他死后,又被后来统治者捧为‘夫子’、‘圣人’。并将其像送进文庙供奉。”

    喇嘛王:“这就是他理学的成功!”

    偌尔曼:“值得庆幸!后人研究过他的治学理念吗?”

    纪蒲泰:“清朝,洛阳安乐窝成为人们纪念邵雍的重要场所。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御匾一方,悬挂于邵子塑像木暖阁上,以示称赞。”

    喇嘛王:“他即然学达性天,定有高师指点?”

    纪蒲泰:“他年少居辉县,从小勤奋好学,‘艰苦刻励,以致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枕者数年’。当时,共城县令李之才,见他聪颖好学,为培养他成才,授之以图书象数之学。”

    喇嘛王:“那是何种学问?”

    纪蒲泰:“他接受的图书象数之学,让他学识大增,这种学说是通过解释《周易》来认识世界的。”

    喇嘛王:“那他为了增长见识,一定广泛游历,补充自己的知识?”

    纪蒲泰:“他少年怀志,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学有成就。为了扩大视野,增长见闻,从实学识,他又脚踏实地,外出游历,曾‘逾河汾,涉淮汉,周游齐鲁宋郑之墟。”

    喇嘛王:“那他一定成为饱识之士?”

    纪蒲泰:“是的,经过游历,他已成饱学之士,几年浪迹,他观天象,识地理,阅历史,诵经文,讲学理。回辉县之后,他在百泉苏门聚众讲学,还办起了一座‘太极书院’。”

    喇嘛王:“此人胸怀大志,学富五车,聚众收徒,传授理念。不简单,不简单!”

    偌尔曼:“这种办学精神,值得称赞!”

    喇嘛王:“那他怎会居住洛阳,此事,你得讲讲?”

    纪蒲泰:“说起来,事出偶然。邵雍30岁那年,游历洛阳,有了想象,认为洛邑具天下之中,也好聚有识之众,又有山水登临之美,还有人物萃聚之繁,定能使自己得以相见,为一都会,可以观四方之士,遂有定居之意。”

    喇嘛王:“啊!那时,他有了定居洛邑之意。”

    纪蒲泰:“事后不就,他意已决,举家迁到洛阳,卜居天津桥畔。”

    喇嘛王:“到了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又无老屋,还无朋友自助,他的生活是否清苦?”

    纪蒲泰:“大王所说实属。邵雍初到洛阳时,生活十分窘困。虽居处‘蓬筚环堵,不蔽风雨。’,但他却毫不在意,‘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其乐,人莫能窥也。’。”

    喇嘛王:“这说明他心境高尚,独具清闲,思绪宇天,外人莫见,也好著书独撰!”

    偌尔曼:“那他是如何介入朋友圈?”

    纪蒲泰:“据史载,邵雍在洛期间,‘躬爨养亲,居之裕如,遇隆寒盛夏则闭门不出,讲学于家。’。”

    偌尔曼:“那他都讲些啥?”

    纪蒲泰:“他来者不拒,热情好客,传授学问,精神振奋。有学者来问经义,他应对不穷,间与相知者,论天下大事,滔滔不绝,虽久存世务者所不能及,因而赢得了洛阳人的尊重与信任。”

    喇嘛王:“啊!这就是他的为人。”

    众喇嘛都听得入神。

    纪蒲泰:“邵雍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致当时邵雍居住,或留宿过的地方,也多被好事者称之为安乐窝。”

    喇嘛众臣:“那邵雍就象圣人!被人们崇尊。”

    纪蒲泰:“相传,邵雍于春秋天气温凉之时,乘安车,驾黄牛,出游于城中,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其来,各置安乐窝一所,先生将至其家,无老少妇女良贱,咸迓于门,争前问劳。这就是邵雍当时的际遇。”

    喇嘛近臣:“贫民百姓,布衣俗士都怎样说的?我也好下笔录史。”

    纪蒲泰:“当时洛邑城里,‘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只也。’。”

    喇嘛王:“这说明邵雍所到之处,均受欢迎!能有这种场景,又说明当时洛阳城,有许多士大夫家里,都为他设置了安乐窝。”

    扎布:“那他的安乐窝怎会那么多?”

    纪蒲泰:“那不是他的长久住所,这种临时性的安乐窝,又叫行窝。”

    喇嘛王:“这种安乐窝,可有史载?”

    纪蒲泰:“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康节先公没,乡人挽诗云;‘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

    喇嘛王:“这可是真实数字呀!”

    纪蒲泰:“别的记载也不知有啥说法,但,可知的这种行窝,至少有十二处之多。”

    喇嘛王:“我进一言。当然,这些行窝,已与邵子安贫乐道的原义毫不相干了?盛情难却啊!”

    纪蒲泰:“明、清时期,邵雍祠堂又称‘伊洛书院’。祠内的古建筑和众多的碑文石刻,不仅历史艺术价值高,也是研究邵雍生平活动,更是研究宋代以来‘河洛理学’的珍贵实物资料。”

    偌尔曼:“这些研究‘河洛理学’的资料,很重要,必不可少!”

    纪蒲泰:“洛阳桥安乐村邵雍祠堂,坐落在洛阳桥南端,被临洛水,南望伊阙。安乐窝村北的洛阳桥,亦名天津桥,始建于隋、到唐、宋年间,已成为洛阳名胜。当时,南北两岸桥头,各有二亭夹道对持而立,曾为文人墨客登临题咏之所。登洛阳桥,远眺山峦起伏,听洛河潺潺流水,颇具一番诗情画意。”

    喇嘛王:“啊!圣地。圣地出圣人,这一切景象都发生现在900年前,无怪乎邵雍要在那一诗情画意地带,择地卜居。这是天意?”

    纪蒲泰:“可是,邵雍的安乐窝并非一处。”

    喇嘛王:“有何见地?”

    纪蒲泰:“有《古今图书集成》为证。‘卫辉府部古迹考’中记载:‘安乐窝在辉县苏门山内西北百泉之上,宋邵康节所居。’。同书中又有‘安乐窝在洛阳县天津桥南。’的记载。”

    喇嘛王:“那么,这两个安乐窝又有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