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一 (第2/3页)
地方可比颖川有名多了,即便它早已废弃,但由于各地文人、诸子百家对临淄情有独钟,这里仍然是学堂众多、文风盛行,即便是街上的小儿,也能随口念出几句诗书。 怀瑜一边兴致冲冲,一边又有所担心,高兴的是始皇帝也在临淄,将要参加这场盛会,尤其是能亲眼目睹墨法两家的雄辩,令她期待无比。另一边,临淄此刻想必各大家如云,其中权谋算计,必定不少,唯恐行差踏错招致杀身之祸。 “也不知道法家的人是谁,能得皇帝陛下这么认同。”马车上,怀瑜一边趴在小窗前看着外面,一边好奇的问,“子房你知道吗?” “想必是李斯?”张良在一旁泯了一口热茶,已经渐入冬季,温度也逐渐降低,尤其是他们一路往北方,天气更冷。张良本来是碍于礼法一人骑马,但是怀瑜见外面的风愈加刺骨,便执意让张良和她共坐一车。 “李斯一个丞相,会亲自上吗?”怀瑜转头看着张良,睁着好奇的眼睛。 “如今天下墨侠众多,对大秦统治极为不利,皇帝为推行法家思想,让李斯亲自出手,也正常。”张良语气平缓。 怀瑜虽然喜欢历史,但对诸子百家却并不了解,她惊道:“我只知道儒家和法家在这会儿盛行,墨家弟子也很多吗?” 一股冬风掀起帘子,闯了进来,张良突然咳了两声,怀瑜听他声音嘶哑,便知是前几天受了凉,没心没肺的责备道:“让你早点进来,冷到了吧。”又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张良接过茶,继续回道:“孟轲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家弟子,多出平民,故而更明白守望相助、共创大同的道理。” 怀瑜悟性极高,张良点了一句她便大致知道了其中关窍,往往上位者更多疑,毕竟天下好人多坏人也多,即便不出于是非但立场不同,也难免互相算计。 “那你何必去呢,这世上最难谋算的就是人心,墨家有些思想本来就不适合为君者。”怀瑜道,怎么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抱有和谐共处的心,谁不想一统江山做天下共主,可是天下共主就只有一个,今日我救人,他日人就一定愿意救我吗?要是真的能够人人都这么想,六国就不会被灭,想要天下大同第一步就是九州共主四海归一。 张良叹了一口气,眉眼之间尽是愁容,他道:“昔日韩国覆灭之时,墨家钜子曾救过阿秀,我在临淄与他私交甚好,他亲自来信,我不好推拒。” 二人正说着,忽然听远处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不过几秒,便又传来一声“吁”。 怀瑜立马掀开小帘,见那人身穿甲胄,右边腰缠箭筒,左边则挂着一个布袋,年大约四十,像是一个信差。 “车内可是张良?”那信差问道。 “正是我家先生!”怀瑜替张良回道。 待接过信,怀瑜又着马夫给了他几枚半两钱,不知信上写了什么,张良看后,眉头锁得更紧了,他大概知道法家代表是谁了。 二人到临淄的时候,临淄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怀瑜本是一个南方人,南方的雪轻柔,往往还没到地上便化作细雨了,不像临淄,铺了一层又一层,城墙上、枝桠上尽是白白的一层。故而怀瑜对此等雪景又新奇又喜欢,兴致之下,不免跳下马车,一头栽进雪里。只是张良却因为这场大雪,病来如山倒,来了临淄,病情愈加严重。 张良还没来得及见墨家钜子非乐,便被少时求学的四常山庄接了去。四常山庄名为山庄,其实是儒家在临淄最有名的学堂,以孔孟之道为学,“四常”正是取自孔孟的仁、义、礼、智之意,临淄儒家学派的人,大多在此。 刚安置好张良,四常山庄的庄主兼善便立即来了,这兼善是临淄本地人,齐人高大健壮,兼善也不例外,他身高七尺三,虽然四十过半,但平日里从不落下骑射,看起来身子硬朗,孔武有力,竟和三十无异,怀瑜见了,不禁感叹,原来儒家就是这么教书育人的,难怪孔子周游列国没人敢揍他。张良此刻正高烧不醒,脸色异常潮红,兼善眼里满是担忧,道:“子房身体素来强健,此次怎么病的这样重。” 问到这个怀瑜还是略有心虚的,虽然她不能理解也不能遵从男女大防这个事儿,但是她也不是傻子,张良从付水到颖川,再从颖川前往临淄,都是自己骑马让怀瑜一个人坐车的,就是怕坏她名声,如果不是后面她强烈要求他一起上车,恐怕张良病的更重。 怀瑜向兼善施了一礼,道:“先生连日赶路,未料今年天气这么冷,故而一下子病倒了。” 兼善这才注意到怀瑜,他打量了怀瑜一番,见怀瑜身长七尺过半,竟比他还略高一点,身姿挺拔,立如芝兰玉树,心下不仅赞叹,中原女子以柔顺为美,身高自然不能太高。齐人素来高大,齐女身高七尺有余的也不少,故而都说齐人好娶,齐女难嫁。兼善问道:“这位姑娘是?” “怀瑜见过庄主。”怀瑜忙道,“瑜前不久拜在先生门下,听说临淄有大事,先生故带着我一并前来。” “哦?子房新收了个徒弟怎么也不和我说。”兼善皱了皱眉,未几,又仿佛想起什么,看着怀瑜道:“我听说子房从不收徒啊。”何况是个女子。 怀瑜内心一阵无语,从前不收不代表现在不收啊,他收个徒弟还要广而告之吗?话说回来,他二人的师徒关系本来就是对外托辞,张良自然也没给她什么信物,只是没想到出此变故,怀瑜一时半刻也不知如何自证。 幸好兼善也没有多纠缠,如今张良身在四常山庄,一切只等他醒了便知,何必为难一个姑娘,便分派了两个人来照顾张良,又请了名医医治。 还没清净多久,张良昔日的两位师弟又来了,二人一名曰玉衡,一人名曰渊渟。三人皆于始皇帝十二年在颖川拜在兼善门下,彼时三人正当丰茂少年,张良为长,便做了师兄,彼时三人白日一块习字念书,射箭骑马,夜里谈书论道,抵足而眠,好不快活。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三年后,秦王嬴政灭韩,张良一家殉国的殉国,离散的离散,兼善玉衡渊渟三人也离开了韩地回到齐国。后来张良十七岁的时候也来临淄重新回到兼善门下过,不过只一年,他便又走了,至今,师兄弟三人已有十一年没见。 二师兄玉衡只一眼便认出了昔日的大师兄,玉衡叹了一口气道:“颖川一别,没想到就是十一年。” “玉衡师弟,颖川一别经年,别来无恙啊。”刚刚还昏迷着的张良,此刻却睁开了眼睛,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