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_第3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节 (第2/3页)

因之一是为

    1和平导致经济繁荣,可参看狄奥多洛xi72;米南徒:喜剧残篇frag

    迈恩纳克编:希腊喜剧残篇汇编iv259。

    2参看章十二18:一切政体变为相反类型的比变成本类型的变体者较为常见。

    3守法的平民政体变为专权制度的,见卷二章十二3515、本卷章五2128等章节。

    4守法的寡头政体变为专权制度的,见本卷15241823等。

    301

    482政治学

    了名位只限于狭小的范围。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1,这正是在寡头政体中引起风波的一个原因;贵族政体,在某一意义上既具有寡头性质,自然也会发生相同的影响。两个政体的统治阶级虽出身不同,但为数之少,实属相同;所以在这一共通的性质上看来,人们也可以说贵族政体为寡头型诸品种之一。

    如果平民群众2中具有了同统治阶级相等的高贵的才德品质

    ,这足以发扬人们的平等思想,上述原因的sao乱就必然特易发生,拉栖第蒙的所谓“巴尔赛尼”就是一例。巴尔赛尼们为斯巴达真正公民望族的[私生]儿子,他们因得不到平等的公民权利而结党谋叛,但叛谋泄漏了,他们遂被强迫遣送出去拓殖塔兰顿3。发动类似的sao乱也可以发生于具有卓越才能而为在上者所压抑或凌辱的人们例如屈辱于

    1见上章15。

    2“群众”作“平民”解。

    康格里夫校本揣为“某些群众”。

    3亚氏称塔兰顿希腊殖民始祖的父系为“十足公民”

    父母两系历代均为公民,兹译“望族”

    ,但他们的母系非经婚配,不是正妻。这些母亲是什么政治身分,则此节没有说明。其它史籍都说“巴尔赛尼”为斯巴达公民的私生子。

    一

    斯特累波78页引叙拉古史家安第俄古antiochus说是麦西尼亚战争中未参战的斯巴达人被褫夺公民身分,贬为农奴者,其子嗣称为“巴尔赛尼”。

    二

    斯特累波279页引世界史作者埃福罗语,则说麦西尼亚战争初起时,出征将士先有誓言“不战胜者,决不还乡”。

    至第十年而人口锐减,于是遣归其未作誓言的战士还乡繁殖;其时婚配失常规,母系都非正妻。三黑海的赫拉克利图:共和诸城邦志26,所说与它书相异:巴尔赛尼为斯巴达女所生诸子,其父身分不明,或为农奴赫卢太。

    302

    政治学582

    斯巴达诸王的吕桑德1。又,勇健的人们得不到名位,也会聚众叛变,当阿偈雪劳王在位时,阴谋诛戮斯巴达权贵[而自立]的季那屯就是这一类人物2。又,倘使一邦的人民在有些人陷于赤贫时,另些人却愈益饶富,这也常会导致祸患。战争的年代尤其容易见到这样的情况;斯巴达在麦西尼亚战争时期的社会分化可举为例子,而窦尔泰俄3所作题为郅治的诗篇可以作为佐证:诗中说到人民困于兵燹,要求重新分配田地。

    又,虽居高位而犹心怀不满的人也可图谋变革,以求造成独断的统治。波斯战争时期的统帅鲍桑尼阿斯4便

    1雅典寡头派依仗斯巴达将军吕桑德树立起来的“三十”寡头暴政被平民派所推翻后,斯巴达王鲍桑尼亚斯压制他不再领兵进攻雅典色诺芬:希腊史i4。

    29。后来在出征小亚细亚各邦时阿偈雪劳王agesilaus又折辱了吕桑德普鲁塔克:吕桑德传23。吕桑德因此曾企图革除斯巴达王位世袭制度,以废黜当代诸王。

    2“勇健的人”

    ,依修辞学卷二章十七22,都是“爱重名位的人”

    好名之徒。

    季那屯聚众起事,自立为首领,其众多战死,旋即败亡,其事在公元前39年色诺芬:希腊史i411。

    3窦尔泰俄,雅典古诗人,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初至拉栖第蒙,入籍为斯巴达公民,以擅长作战歌著名于世。

    斯巴达征伐麦西尼亚,第一次战争在公元前第八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初参看卷二33。鲍桑尼亚斯:希腊风土记iv18。

    13,曾说到在这次战争时期,边区农田尽归荒废,而未遭兵燹之处则愈益富裕。

    4参看本卷上文20和下文卷七32及注。

    303

    682政治学

    是一例,迦太基的汉诺1则是另一个例子。

    贵族政体以及共和政体倾覆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它们偏离了建国的正义。如果不能对于组成城邦的各个部分要素作适当的调和,两者都不能免于危亡。应该进行调和的要素,在共和政体为平民群众和寡头贵要;在贵族政体另外加上才德要素;但实际需要调和的,无论是共和政体或贵族政体,都是前面两个要素,就贵族政体而言,真正难于调和的还是那两个要素。贵族政体和所谓共和政体间的惟一分别只在调和这两个要素的方法有所差异而已2,前者比之后者所以较为不稳定的原因就在这里。政体的调和要素侧重于寡头贵要的称为贵族政体,至于侧重于平民群众的即称为共和政体。所以后者常常比前者为稳固。平民要是能够分享到同样的政治权利,他们就乐于顺从这种政府,而群众多数

    便成为政府的支持,人数愈多,则这种支持也愈强大。至于富贵的名人们就不同了。

    当一个政体赋予他们以优越的地位时,他们可能流于骄纵而怀抱其它奢望。可是,就通例说,每一政体如果不是适当地平衡各个要素而偏重于这个或那个方向时,政变就可能发生在那个偏重的方向。受有特惠的那一部分要素将进而增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