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一章 模拟总结:世界之主!!绝境下的通关!(求订阅!) (第2/6页)
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以往的关系,才能击败最强大的魏国。 但诸葛亮还是想错了一点,别人是永远不能指望的,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力量。 想和东吴联合进攻魏国,等事成之后,平分魏土。 这个饼画得很大。 理论上的确可行。 但也要东吴的孙权有这个心思才行,当初他就是打不下合淝,才偷的荆州。 这么多年了,合淝对于孙权依旧是心魔一样的存在,这地方简直是他的一生之敌。 连合淝都打不下来,久而久之都没这个心气了,还想北击魏国,和蜀汉平分天下? 说白了,这就是个猪队友。 但诸葛亮没有第二种破局之法,只能硬着头皮和东吴结盟。 如果按照诸葛亮原本的计划来走的话,这根本就是一条死路。 哪怕诸葛亮再活十年,二十年,也绝对不可能北伐成功。 想要破局,只能换一条路。 苏澈用蜀锦搞垮了东吴的市场经济之后,并没有着急攻城掠地,而是准备让魏国打先锋,自己在旁边划水就行。 此刻的魏国很强,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他们都能打。 和蜀汉结盟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后顾之虑,自然可以放心出击。 他们也没有嫌弃蜀汉这个队友在划水。 原因很简单——谁攻占的城池,那就算谁的。 如果魏国先一步吞并下吴国更多的城池,那他们会强大一些,日后灭蜀,也会轻松很多。 他们还巴不得蜀汉一直划水到最后呢! 与此同时。 蜀汉。 当苏澈凭借那五百亿钱的资金,拿到大批大批的资源之后,他开始招兵买马,招募山民,将很多物资投入到了益州派的手中,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赢得了益州派的民心。 这虽然引起了荆州派的不满,但这点声音,苏澈直接无视了。 这个派系,那个派系,为了各自的利益,各种斗个不停,等到所有派系全部倒了之后,又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内斗,持续不断的内耗,一点也不知道团结。 这样的内耗,是一个国家的大忌。 如果所有人都能一致对外,放下自己的个人利益,那这个国家必然会无比的强盛。 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觉悟。 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 可这样下去,如何能让大汉再次伟大? 苏澈这样教训了一番以蒋琬为代表的荆州派集团。 他们一个个低头表示明白,可是能听进去多少话呢?那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不过,苏澈也没指望他们能瞬间领悟,能推动他们的,除了利益,再无其他。 攻占东吴的利益,苏澈将其分到了荆州派和东州派的手里。 而益州派,则开始实行苏澈的伟大复兴之路! 苏澈命姜维、孟获带着那些土人、山民,以及招募来的外族士兵,给他们最精良的武器装备,让他们一路向西!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其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八个字很关键,说的就是诸葛亮南征之事。 “渡泸”是指渡过了泸水,“深入不毛”则是指到达了一个叫“不毛”的地方。 广义上的不毛,指的是不毛之地,但实际上,这里的不毛,指的是现在的缅甸。 缅甸的英文名字叫做“Burma”,“缅甸人”的英语为“Burmese”。 读出来基本就是“不毛”两字的发音。 在古时候,“不毛”或者“八莫”,就是缅甸的代称。 即便是现在的缅甸八莫一带,几乎家家都还在供奉诸葛亮。说明诸葛亮的确曾经到达过这里,并且用教化改变了当地的很多风俗。 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劝各族人民“筑城堡、务农桑”,把汉族的生产经验、技术知识传授给西南各民族,其中包括了“滇中耕田法”。 由于这种耕作方法特别适用于少数民族劳作的梯田,因此这种耕田法被缅甸北部人民和我国西南民族沿用至今。 关于诸葛亮的种种传说,现今在缅甸依然被广泛流传,中缅边境人民为了纪念诸葛亮,专门建立了诸葛祠、武侯庙、孔明城。 诸葛亮的教化之功,可谓了得。 不过,他对于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显然稍微缺乏了一些。 从缅甸一路往西,教化诸多蛮夷,再往西,不断往西,就能看到古印度,在这个时期,古印度的名字叫身毒,此刻建立起来的政权名字叫贵霜帝国。 南边的环境非常恶劣,因为雨林很多,所以可谓是遍地瘴气。 不过。 苏澈让那些益州派的世家大族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危险与收益是并存的。 这些地方虽然遍地瘴气,非常危险,可只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能得到环境优渥的土地。 那些土地上种植的作物能一年三熟啊! 在这面前…… 区区瘴气,又算得了什么? 死再多的人又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