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62 叠层工作和巨佬撞车了?(求订阅) (第3/3页)
校的,可能会选择到大不列颠读个水硕之类的镀个金。 清北大学的具体情况,许秋不是很了解,但多半也和魔都综合大学差不多。 不过,出去的人确实是比较多,但回流回来的比例也并不算低,因为他们父母亲戚好友都在国内。 可能只有举家移民的人才会选择长期留在国外,但这样情况毕竟是少数。 另一方面,出国人数变多,也和科研圈对海外交流经历的硬性要求有关。 想要搞科研,本科毕业就出国是最划算的。 因为一些国际顶尖高校并不承认国内的研究生学位。 清北大学的硕士学位可能还有点用,如果是普通一本的硕士出国的话,可能还需要重新攻读一次硕士,就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 而如果博士毕业,选择出国找博士后的话,这个时候通常就需要手里有大量高质量的文章。 这对于在国内攻读博士的学生来说,还是挺困难的。 许秋这种AM随便发的属于特例。 绝大多数,90%,甚至可以说95%以上的博士生,别说AM,想发一篇AM的子刊AEM、AFM都非常的困难。 而本科毕业出国,找个大牛组,花费五年的时间,水几篇AM的难度并不算高。 虽然种花家这些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漂亮国在科研方面仍然是世界老大的地位。 毕竟,对方有上百年的积累,我们这几十年来虽然是跑步前进的,但对方只是走的慢了一些,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 这是一个追及问题,有点类似于国家之间的“三代人的努力”和“寒窗十年”。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漂亮国的科研圈里存在一些“臭名昭著”的大牛课题组,只需要在里面接受五六年“监狱般的生活”,就可以稳定到手一篇CNS。 就等于说是用五六年的人生换取一篇CNS,但即使是这样,也有不少人趋之若鹜,而且,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本身也要足够优秀才能有“坐牢”的资格。 因为一篇CNS到手,回国落地就能拿个“青千”,后面再搞一搞,用“坐牢”时获得的经验,来“压榨”国内的研究生,多出点成果,弄个“杰青”身份并不困难。 到这个时候,科研道路基本上已经圆满了,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杰青”就是尽头,院士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可能前面还有上百人在排着队呢。 接下来,可以选择划水养老,也可以选择不忘初心,继续潜心做科研,不去太过考虑功利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基本熬出头了,在科研方面拿到了一个近似满级的账号,可以相对自由支配的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了。 除了科研圈外,漂亮国的教育系统也很有意思,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 它们的策略似乎是把“点数”都加到了大学上,而忽视了中学阶段。 我们经常听说漂亮国的大学如何如何厉害,但很少听说它们的中学如何如何厉害。 反而国内有非常多厉害的高中,比如毛坦厂、衡水、人大附中等等……每年都能稳定输出一大堆“考霸”。 在许秋看来,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上,国内的做法总体上确实是为人民考虑的。 而漂亮国的这种做法其实是资本家固化阶层的一种手段。 漂亮国虽然能够收割全世界,但资源总量还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成为精英。 它们的结构同样是一小部分精英和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现有的精英会想方设法组织其他普通民众转化为精英,来抢夺他们的位置。 我们很少在漂亮国听到内卷,是因为内卷本质上就是普通民众相互竞争转化为精英的一个过程。 漂亮国的普通民众几乎不可能转化为精英,自然就没有内卷这回事儿了。 底层穷人的孩子,他们会去便宜的、师资条件较差的公立中学,然后实行“快乐教育”。 这就导致这一批人虽然经历了教育,但实际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比如有些人始终不认为地球是椭球型,还坚持着“地方说”。 顶层富人的孩子,他们会去学费昂贵的、师资条件非常好的私立中学,他们大多也像国内孩子一样的努力,最终通常可以继承父辈的“精英”身份。 想想也能知道,如果漂亮国真的全部都是“快乐教育”培养出来的“蠢货”,怎么可能目前还维持着世界老大的地位,早就被种花家给超了。 它们同样存在着一大批精英在支撑着整个国家,只是在这种模式下,无法发挥全体国民的优势,造血能力不足,这可能会是造成它们衰退的一个诱因。 最后,中层到哪里都是最惨的。 中层中产的孩子,如果选择师资条件较差的公立中学,实行“快乐教育”,大概率会堕落为底层,但因为社会福利较好,大概率可以较为快乐的度过一生。 也有少数试图向顶层冲击的,他们的第一道门槛就是入学私立的学费,因为提前消费、不存钱的思潮,基本上别指望家里出钱,只能靠自己,那么就是助学贷款加上打工。 私立中学读出来,下一关是大学的学费,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继续助学贷款,最终成功毕业,找了一份比低保高一两倍的工作。 然后就会发现,自己接受教育的费用,需要出卖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生来偿还。 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和父辈中产一个样吗。 努力了半天,最终出来,发现还是原地踏步。 因此,不少人选择了躺平。 反正社会福利好嘛,就算混吃等死,遇到突发事件也有联储放水兜底,政府发钱救济,那就躺平好了。 放眼国内,高价学区房,其实,已经就有一点漂亮国的味道了。 因此,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搞一些政策,试图遏制这方面的势头进一步扩大。 因为教育是突破阶层壁垒的若干手段中,最普适的一种,一旦这条路被封死了,后果其实可以看得到。 这也是作为后发国家的优势,可以避免重复走一些前人走错的老路。 如果未来有一天,国内不再有“内卷”,反而可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大概率不是“内卷”被消灭了,而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