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62 叠层工作和巨佬撞车了?(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62 叠层工作和巨佬撞车了?(求订阅) (第2/3页)

中通常采用无铅的焊锡丝,比如组里用的就是锡铜合金做成的焊锡丝。

    毕竟组里都是做化学的,对毒性比较敏感,在买各种材料前通常先会看一看有没有毒性,然后会选择性的购买毒性较小的材料。

    除非,毒性大的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非用不可。

    比如引入氰基用到的丙二腈,引入氟原子用到的氟化钾,引入三甲基锡用到的有机锡试剂,为了完成反应,不得不用。

    段云给电烙铁预热的同时,取来一只一次性活性炭口罩戴上,接着关闭蒸镀仪器的控制电源,然后用螺丝刀将蒸镀仪器控制台上的电流加热模块卸下。

    许秋发现,这个电流加热模块外观看起来非常大,长宽高大约是50*20*50厘米,但其实内部只填满了不到10%的空间,只有一个小的电位器,还有一块数显的电流表,以及几根导线。

    段云将电位器连带着导线取下,向许秋和段云他们展示:“你们看,电位器的后面出现了焦黑的印记,应该是控制阻值的功能失效了,不论怎么切换,连接到电路中的都是最高阻值,所以电流值才会持续显示为0。”

    许秋和段云想的一样,如果是完全损坏,造成断路的话,电流表的示数将不会有读数,表观出来的现象会和保险丝熔断类似。

    段云继续说道:“孙沃,你用手机拍一下电位器的连线,防止等下拆下来后,接不回去。”

    正当孙沃打算依言照做的时候,许秋观察到电位器的三个“脚”旁边有1、2、3的标注,便插话道:“我们把电线标记一下,贴上1、2、3三个标签,等下再直接对号连接就可以了吧,而且以后再换的时候也方便。”

    段云点点头:“也可以。”

    孙沃填好标签,过了一会儿,电烙铁预热完成。

    段云拿了一双耐热手套,开始cao作。

    他先是用电烙铁,将原先电位器和电流加热模块导线之间的焊锡融化,取下坏掉的电位器。

    然后把新电位器“三脚朝天”放到地上,一手持焊锡丝,一手持电烙铁,将焊锡丝融化后的锡液滴在三个脚上。

    接着开始接线,试图让电流加热模块上的导线凝固在电位器的焊锡上。

    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繁琐的,而且也需要一些耐心,因为要反复融化、凝固焊锡,查看导线有没有焊牢,时而还要补锡。

    不过,段云一看就是老手了,他只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就把三个焊点全部搞定。

    正当段云拍拍屁股,打算把电流加热模块装回去的时候,魏兴思突然走进了实验室,手里还拿着一篇文献。

    他看到了蹲在地上的段云,问道:“怎么了?”

    许秋代为解释了一句:“蒸镀仪器的电位器坏了,段云正在维修。”

    魏兴思“噢”了一声,随后将手中的文献递给许秋,继续说道:“他们发了一篇的文章,关于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你看看。”

    ‘大子刊,叠层?’听到这两个关键词,许秋眉头一挑,把文章接过,开始浏览。

    最高效率,14.0%。

    器件结构,底电池是DTDCPB:C-70,一个全小分子体系;

    顶电池是PCE10:BT-CIC,采用的非富勒烯受体BT-CIC是一种近红外受体。

    BT-CIC之前也和COi8DFIC一样,进入了许秋的预选受体库,不过它在模拟实验室中的表现没有COi8DFIC好。

    许秋又看了看其他几张图,都是些常规的测试,包括光吸收光谱、EQE、J-V特性曲线等等。

    “怎么样?”魏兴思问道:“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吧。”

    “嗯……”许秋回应道:“威胁倒是谈不上,不过……现在我们想发CNS的话,15%的效率可能就有些不够了,还是要到16%以上才更加保险一些。”

    “是啊,但那也没办法,总不能拦着其他课题组不让他们做研究吧,反正我们现在已经到15.5%了,继续加油,希望可以做上去。”魏兴思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最好能在我们寒假放假之前把这个工作投出去,不然可能要多拖一个月的时间。”

    “我明白。”许秋也没心思继续看段云他们修蒸镀仪器了,他带着文献返回办公桌,打算仔细研读一遍。

    其实,许秋一直也在关注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相关动向。

    但之前都没有看到有人做非富勒烯的体系,这篇工作应该是第一篇非富勒烯叠层器件的文章。

    从这个结果来看,他们大概率也是抱着憋大招的心思,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14%,刷新了现阶段有机光伏的世界纪录,把自己那篇文章,IDIC-4F体系的13.5%给干掉了。

    不过,对方保密工作做的挺好的,之前一直都没有传出风声,大概不是国内的课题组?

    想到这里,许秋看了眼文章的作者,发现果然不是国内的课题组,而是来自漂亮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rest课题组。

    这个人许秋还是认识的,是有机光伏领域的巨佬,漂亮国科学院院士,有800多篇论文,文章被引用次数接近15万,H指数170,专利300多个……

    说来有趣,这篇文章的四个作者,除了Forrest是四作加通讯作者外,另外三个都是国内的学者。

    国内大陆的研究者,在论文的名字上,非常容易辨识,就是简单的汉语拼音,一般名在前,姓在后。

    而像是湾省、泡菜国虽然也有很多中文名字的学者,但他们在写英文名的时候,如果是三个字的名字,就会比大陆学者多一个分隔符号“-”,比较容易和大陆学者进行分辨。

    有人说:“国内的清北大学等顶尖高校,是为漂亮国提供人才的后花园。”

    主要是阐述“国内顶尖高校,有很多毕业生流入其他国家”的现象。

    比如Forrest的这篇文章,三个作者都是国内的研究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确实也不算错。

    像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本科毕业生,每年出国、保研、就业的比例大约各占三成。

    其中,绝大多数出国深造的学生,选择的都是漂亮国,因为世界排名前十的高校,基本扎堆在漂亮国。

    而少数申请不到国际顶尖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