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第3/3页)

的。

    这个审稿人的意见没有上一个的长,审稿人首先表示:“恭喜这篇文章的作者,让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从12%跨越到13%,总体上认可许秋等人的工作,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复。”

    列出的问题一共有七个,都比较简短,是围绕J2:IDIC-4F体系提出的一些关于有机光伏领域的通用性问题,比如:

    “作者认为氟原子的引入,会对光电材料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机光伏材料低激子扩散距离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有机光伏材料难以制备厚膜器件?”

    “……”

    看到这些问题,许秋猜测这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做有机光伏的同行,在通过审稿的方式向“大佬”请教问题。

    而通过审稿来问问题的这种方法,许秋是第一次见,觉得挺新奇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效果的。

    审稿人列在文章审稿意见中的问题,作者多半会认真阅读并回复的,哪怕这些问题和文章本身关联性一般。

    这种通用性的问题,对许秋来说回答起来难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嘛,又不需要做实验进行严格论证,哪怕说错了也没太大的问题。

    而且,他还有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其他人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的规律。

    审稿人4,看起来是个老外,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感兴趣,重点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对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关于有机光伏工业化相关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给许秋安排工作了。

    不过对方的建议确实和许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认为应用相关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哪怕实现不了,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许秋猜测对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机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领域的,比如钙钛矿。

    因为对方对光伏产业很熟悉,但却说:“有机光伏领域13%的效率不算高,要以15%、18%为目标”。

    如果是有机光伏领域的人,肯定是知道想要达到13%是多么的艰难。

    这个审稿人最终给出意见也是“建议文章修改后接收”,提出的问题看了看都比较容易回答,许秋暂时就没有太过关注。

    审稿人5,看起来也是个老外。

    这个审稿人的评价就非常简单了,只有短短的一段话,核心观点就是“工作不错,建议文章直接接收。”

    许秋推测,可能这个审稿人5就是之前编辑说的那个一直不回复审稿意见的审稿人。

    而且估计是个大佬,在收到了审稿的时候,刚好比较忙,就拖了一段时间,后来编辑催促,审稿人看了两遍文章,觉得写的不错,所以就没有提出太多的意见,写了一段话,直接给过了。

    如果是普通研究者的话,大概率这辈子都发不了一篇《自然·能源》这样高档次的文章,现在难得审到一篇《自然·能源》,可能就会有很多话想要说,而对于大佬们来说,《自然·能源》也就只是一篇普通的审稿罢了,写的就比较随意。

    大体看了一遍,审稿人1、2、4建议小改,审稿人3、5建议直接接收,最后编辑给出小改意见。

    许秋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不需要补充实验。

    而且这次的审稿人也都比较有节cao,没有遇到要求引用文献的。

    更为关键的是,审稿人的意见大多是中性或者偏向正面的。

    在学术圈里,发表一篇文章,除了文章的引用量,发表期刊的档次以外,审稿人的评价也是可以拿出去秀一秀的。

    比如这篇《自然·能源》,审稿人3、5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之后许秋或者魏兴思在给别人讲述《自然·能源》这篇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他们的审稿意见列出来,表明我们这篇工作确实NB,收到了同行审稿人的高度赞扬。

    其实,有些人还是挺看重同行评价的,尤其是好评。

    因为审稿人通常不会选择与投稿作者有过合作发文章的人,所以一般利益不相关,甚至还有竞争关系。

    这个时候,别人的差评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但别人的好评一般都是真的。

    当然,许秋的文章稍微有些特殊。

    首先文章的质量确实够高,七大亮点,表征全面,书写流畅,逻辑完美,几条故事线把整个工作串联了起来,实验数据之间也都可以相互印证。

    而抛开文章质量不谈,他这篇文章投的是比AM、JACS这样的一区顶刊,要高一级的《自然·能源》。

    如果是AM、JACS这个档次的文章,那同行作为审稿人,内心可能更加倾向于不让其他人发表。

    因为自己的课题组也有机会发AM,别人的AM、JCAS发的多了,自己发的就少了。

    而现在是一篇《自然》大子刊档次的文章,对于有机光伏领域来说,大多数同行的课题组都是无法发表的,也就不存在竞争方面的考量。

    不仅如此,一篇有机光伏领域的《自然》大子刊档次文章发表,反而可以使得这个领域的整体影响力变高,对这个领域内所有研究者都是有利的。

    因为各大期刊的编辑是会按照各个领域实时的热度,来决定自己接受该领域稿件比例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机光伏领域火了,连带着各大相关期刊分配给这个领域的文章数量就会变多。

    可能本来一期AM只接受两三篇有机光伏的文章,现在就变成四五篇文章,大家的机会也就都更多了。

    因此,在这个时候,同行作为审稿人,内心可能更加倾向于让文章发表,竞争的对象已经变更为了其他领域的研究者。

    当然,这些只是附加的因素,只代表了审稿人内心的一种倾向性,对他们做出最终审稿决策的影响可能只有5%、10%。

    假如文章质量堪忧,同行们也不会无脑强行吹捧的。

    对学术论文来说,质量终究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