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五十九回 (第2/2页)
国大军就已浩浩荡荡的开赴到了赵国边境。新任赵王一纸令下:全国精兵齐出,严加戒备,以战时的守备状况对付那五 国。 那五国大军刚入赵境,只见赵国已全民皆兵的在等着他们。他们见了,又惊又怒道:“我等真心前来奔丧,赵王何必如此!” “若真是前来奔丧,各国可派使者入宫来,所有军队,一人不可入城!”赵武灵王下令道。 “这……”各国大军见赵国态度强硬,反倒胆气弱了。再加上赵国四处拉帮结派的消息不断传来,最终,那五国各派专人进宫去磕了下头,就都乖乖地撤军走了。 艰险地渡过了此次难关后,赵武灵王坐稳了王位,好日子来了。 往后,秦、齐二强渐渐势成水火,先后两次于函谷关下大战,极大的损耗了两国的实力。魏、韩、燕、楚等国也都被拖入了战局,无力北顾,赵武灵王见状大喜,一边派出些军队帮着那两强呐喊助威,一边就暗中积蓄国土,准备开疆拓土。 当时,赵国南方的各国大混战愈演愈烈,先是秦、齐争锋,局势还算明朗;后来越打越乱,先是楚国和越国打,灭了越国,然后又和秦国打,败给了秦国;齐国先是和宋国打,灭了宋国,后来又和燕国打,灭了燕国。魏、韩两国夹在当中帮忙又不是,不帮忙又怕挨打,整日胆战心惊,想要赵国拉他们一把,赵武灵王却以“赵国太弱”为借口,拒绝参与——只看,不打。 好了,再回到公元前312年来看。当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十多年的韬光养晦,已经实力不弱,因而他敢触齐国霉头,将燕昭王扶上了王位。 后来证明,正是他这个大胆的决策促成了赵国的崛起。 燕昭王此人之前说过了,简直和齐王是不共戴天,有他在,赵王无须再为燕、齐两国而头疼。 东边刚稳住,西边又有好消息传来: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过世,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轻文好武,力大无穷,刚上任不久便派大将甘茂率军连续击败韩、周二国,一路杀到洛阳城。这洛阳城可不得了,那可是周王室从东迁以来连续占了几百年的天下第一都!一时间秦国声望暴增。可没多久,秦国的声势又衰弱了下来——因为秦武王举鼎失败,过世了。 何为鼎?相传那治水有方的大禹即大位后,将天下划为九州(到东汉时又被详细分作十三州),另相应的制成了九座鼎,每一座鼎上刻有该地风土人情,故而称之为“九鼎”。夏、商、周三代,都视这九鼎为宝物,得九鼎者,便为天下之主,故有“问鼎天下”一说。 公元前307年,力大无穷的秦武王赶往洛阳视察。他见了宝鼎后,按捺不住兴奋当场试举,由于该鼎甚重,他强行抱举失败,被砸中了脚后重伤而亡。秦国新王乍登大位才四年就英年早逝,又没有留下太子,秦国因此政局不稳,声势急坠。 赵武灵王趁着南方各国都无力攻赵的当口,率领精锐将士果断向北出击,先后重创中山、楼烦、胡林等势力,拓地无数,赵国自此开始强盛。 然后,他总结了与胡人作战的经验,下令施行全国性大变革:“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骑射,简单来说就是向楼烦、胡林那些游牧民族学习,学习他们的衣着、骑射、战法,来强化赵国的战斗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游牧民族虽然强悍,其实与赵、燕等中原各国交战时都是胜少败多(这也是胡人经常收了点贿赂就肯停战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也怕),为何?——因为他们虽然强悍,其实有勇无谋,自然不是中原名将们的对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向手下败将们学习,是因为他看透了其中的虚实:一旦获得了胡人的战斗力,再加上良将的谋略,那将威力极大,所向披靡。 “胡服骑射”运动就这样展开了。然而,变革初期,赵国上下皆动摇——好好的华夏良民不做,去学那脏兮兮的胡人?赵武灵王意志坚定,无论旁人如何反对,始终要将该变革贯彻到底。不久后,相国肥义和宗室贵族公子成感动于其毅力,也公开站出来支持他。有这君臣三人作主,“胡服骑射”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十年后,赵武灵王亲率身着胡服的赵国精兵东进,一举攻灭了中山国;此后,又向西北方进发,连续击败了楼烦、胡林二部,在此地设下了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雁门、代地(今河北蔚县一带)三郡,拓地近一倍,赵国国力达到了巅峰。 ——此时是公元前296年,由于赵武灵王改革得当,赵国一跃居于三强之列(由于此篇跨度较大,要绕回“乐毅伐齐”前写起,因而齐国此时依然强大),秦国最大的对手出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