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五十九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五十九回 (第1/2页)

    白起传(?—前257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所谓伐谋,即从谋略上战胜敌人;所谓伐交,即从外交上瓦解敌人;所谓伐兵,即在战场上打败敌人;所谓攻城,即强攻下敌人的城池。

    以上这段文和之前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极其相似,都是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只不过,乐毅用时,是“以德服人”,而白起用时,却恰恰相反。

    先接上文。

    燕、齐二强数年苦斗,最终斗了个两败俱伤,可不让西方的秦国笑掉了大牙。及至公元前279年,田单率军成功复国时,山东六国中有五国已都大伤元气,不能再与强秦抗衡。哪五国?分别是刚刚交锋完毕的齐、燕二国,被张仪连诳三次的楚国,以及屡屡败于秦国之手的韩、魏两国。

    相比之下,唯有赵国还勉强能秦国斗上一斗。

    从战国初期时看,赵国实力一直属于中等档次,及至中后期,实力突然猛增,一下子跃居强国前列。细究其原因,只因为一个词:变革。

    秦国因商鞅变法,因而强大。赵国并无深研法学之能臣,他的强盛,源于一位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先前曾提到过,公元前312年时,他出兵护送燕昭王回国继位。试想,那时的齐国何等强盛,赵武灵王胆敢与之作对,除了需要勇气外,还得必须有几把刷子才行。

    可巧,赵武灵王就是卖刷子的。

    欲知赵武灵王如何振兴赵国,还得再追溯到十五年前去看。

    话说公元前326年,赵国国君赵肃侯去世,其子年方十五便早早地登上了大位,正是赵武灵王。与之同时,西方大国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已登上大位有十年开外——正是他任用纵横高手张仪大搞“连横战术”的时候。张仪精力充沛,诳魏完了又诳韩,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将这两弱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魏、韩两国数次加入秦国合纵阵营,割地无数,可却每隔几年仍要遭秦军洗劫一次,痛不欲生。赵国稍好一些,因他偏处北方,与秦国的核心地带隔得较远,但东方的齐国也不好对付,赵肃侯在位时齐军就曾两次前来袭扰,让赵国吃了不小的苦头。

    东有豹子西有虎,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上位就面临着这种困境。好在,他虽然年幼却天资聪颖,深知再不富国强兵,早晚要落得跟魏、韩两国一样,于是奋发图强,试图有所作为。

    结果,还富国强兵呢?敌人都打上门来了!

    赵肃侯前脚刚去,魏、楚、秦、燕、齐五国闻风而动,意图各出精兵数万人前往赵国奔丧。这种阵容……说是奔丧的话也实在太勉强了一些,搞不好赵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赵武灵王处乱不惊,他紧密团结先父留下的托孤重臣:肥义,先稳定住了赵国政局。而后,他开始对那五国联军进行战略反击。

    之所以说是战略反击,是因为赵国没有与他们真刀真枪决战的实力,这等情况下,只能套用篇头提到过的“伐谋、伐交”二策了。

    除赵国本身外,战国七雄中此次韩国并未出兵前来,于是赵武灵王赶紧与韩国交好(后来还娶了韩王之女为妻),先稳住韩国。随后,他又派使者千里迢迢地赶到紧挨着齐国的宋、越(当时这两国尚未被齐、楚灭掉)两国去,与这两国商议共同起兵伐齐一事。这两国国君本就对齐国虎视眈眈,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主,果然同意与赵国结盟。赵武灵王成功争取到了这三国支持,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的实施后续战略。

    以上几国顺利入手,本在他意料之中:因为他们不与赵国接壤。所以只要不是与赵国有什么深仇大恨,都容易笼络。可下面这几处势力就不太好办了。

    一,中山,二,楼烦、三,胡林。

    这三处势力都与赵国接壤,且欲灭赵国而后快。因此难办。

    可再难办也得办。赵武灵王再次使出“伐交”之策:他先用重金贿赂楼烦、胡林二处势力,成功将他们的攻击方向导向了中山国。这中山国臣民大多是胡人,算是定居在华夏大地上的胡人王国,有城池有市集,与传统的游牧胡人并不一样。(该国曾于魏文侯时被魏将乐羊灭过一次,后来又趁魏国衰败时成功复国。)

    中山国与赵国紧挨,因此都欲灭对方而后快。其中,赵国虽强,却无人相助;中山虽弱,身后有齐、燕二强,因而势均力敌。赵国暂时取得了北方胡人的支持后,一下子从国势上压倒了中山,将其制服得不敢乱动。

    赵武灵王四处“伐交”大获成功时,“伐谋”一策也未落下。

    等不及他安抚完各位邻居,那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