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回 (第1/2页)
第六十回:“沙丘之乱”主父死,“轻取新城”现名将 公元前295年。 秦国国都:咸阳。 往日一向威严肃穆的大秦朝堂,终于难得的喧哗一片了。 “什么!赵主父已过世?”秦昭襄王与众臣子们乍然听说此讯息,一时不敢相信。 “此事千真万确。因赵主父平定代地后,欲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封国之一半与他。相国肥义不肯奉诏,说‘一国不可有二主’,惹得赵章火起,竟杀死肥义起兵作乱。邯郸那边见肥义一死,早有准备,起兵与之相拒。赵章所部大败,奔入赵主父行宫避难,主父欲保之,赵王麾下将领公子成、李兑二人不顾主父,径自率军冲入行宫中诛杀赵章,事成后又恐主父见责,因而围困赵主父行宫三月。及至赵惠王匆匆赶来下令解围时,赵主父已饿死有多日了。” ——赵主父,即赵武灵王,他的死因上文秦国君臣已对答得详细。怕有的朋友尚不明白其中的来去去脉,在此再详细解释一下。 赵武灵王起先立的太子是长子赵章,后来因得了美人吴娃,宠幸无比,便“废长立幼”,罢黜了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及至“胡服骑射”初见成效后,赵武灵王欲亲率大军长期经略北方,因此自称“赵主父”,专心从事于军旅。他提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赵惠文王,让其镇守国都,以当四方,因此从公元前299年起,赵国出现了“二王共存”的局面。赵主父平定中山、代地后,见小赵王虽年轻,但处理得当,群臣依附,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赵何有如此才干,赵国后继有人矣;忧的是,众赵国臣子逐渐只惟赵王之命是从,对自己这位“主父大人”却渐渐的看轻了,更有甚者,连相国肥义,宗室头领公子成都倒向了赵王一边。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收回君权更妥,但赵王立也立了,又无大错,总不能再轻易将他废了吧——何况这时他最宠幸的依然是娇滴滴的美吴娃。于是他另出一计:立长子赵章为代王,将赵国一分为二,实现“三王共存”的局面,这样两个儿子的权力都被限制了,自己又可以达到重新掌控赵国的目的。他想的是好,只可惜两位儿子各有打算:长子赵章听说这事自然是求之不得,赵王赵何则不愿顺从。这时,相国肥义站了出来,公开反对主父的举措,明确指出这样一来,赵国势必分裂,辛辛苦苦创下的大好局面必遭破坏。赵主父知相国说的在理,但又想重掌政权,正犹豫时,赵章不干了:父王说要立我为代王,关你肥义何事?于是他暗中召集肥义前来议事,一边就做好了谋反准备。肥义其实心中也有数,去时就布下了后招:一旦我有去无回,公子成立即起兵,协助赵王平叛……以上种种,促成了上文提到的结局,史称赵国“沙丘宫之乱”。 秦襄王听后暗暗心惊:好一个赵惠文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城府——那代地与邯郸虽有些路程,但如何会三个月后才知道赵主父被围于行宫一事?他这招棋下得可谓又准又狠:既除去了其父,又诛杀了其兄,牢牢将整个赵国握在了他一人手中,还可将弑父之罪推得一干二净,果真老辣。 此人不可不防。 果不出秦昭襄王所料:赵惠文王肃清叛乱后,立即大展拳脚,很快就将赵主父死后一时陷入混乱的赵国政局给牢牢控制住了。对内,他虚与委蛇,先拜李兑为相,让他与公子成共掌国政。这二人先前诛杀赵章、围死主父,虽说是帮了赵惠文王大忙,却也怕他这时再来招反攻倒算。结果见大王非但不计较,反而更加重视他俩,一齐喜出望外,自是尽心相助赵王稳定政局;对外,他大力提拔年轻将领廉颇等人,紧握住了兵权——这一内一外,皆有分寸,因而赵主父虽死,赵国声势不坠。 ——唉,本想趁此良机出兵伐赵,可有这等国君在,赵国未可图也。 秦昭襄王并不是庸才,他这番心思,可说是居安思危。事实上,自此时起,天下最强的的国君就是他与赵惠文王两位。齐国虽强,齐闵王却穷奢极欲,非守成之主,至于其他楚、韩、魏等国国君,到这时因为国力大衰的缘故,都是只顾得及时行乐,不复昔日先祖的雄风了。 只有这二人,以及他们身后强盛的国家,最具备逐鹿中原的资格。 其实,赵国即使可图,秦国眼下也没空去图,因为就在赵主父去世的这一年,秦国已经对相邻的韩、魏两国展开了进攻。 公元前296年—295年这段时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就在这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三晋的君主一齐去世。先是魏襄王,后是韩襄王,最后赵主父也死了。秦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东进良机。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且紧挨着秦国,从秦惠文王时起,早已被秦军打烂了几十回了,之所以这时还未被强秦吞并,首先得感激四年前匡章率领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一事——那一战后,秦国被迫归还了函谷关以外的韩、魏两国领土。 这也是秦国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世经营,国力虽强,却难以挺进中原的根本原因:往往秦国精锐尽出,好不容易要将韩、魏两国打趴下的时候,旁边的齐、赵、楚等国就要发动一次“合纵”攻势,将秦国的好事搅黄了。他们倒好,期间齐国灭过燕,赵国获得了云中,代地等北方大片土地,楚国也趁势南下兼并了越国,只有秦国眼巴巴的抓住个函谷关,不敢轻易越出雷池。 所幸的是,秦国及时地发现了问题,调整了战略。自秦惠文王中期开始,秦国减少了对东线的韩、魏等国的强攻,改用起“嘴皮子战法”,派张仪不断的去游说各国割地赂秦,这种不必动用大军就能得来的地,即使被韩、魏联合他国给收回去了,也伤不了秦国元气——反正得的容易,失了也不可惜;另外,秦国将主攻的方向转向了南方,任用客卿(非秦国人在秦国担任要职时的尊称)司马错率大军南下伐蜀。那蜀国历来闭关守国,疏于战备,岂能与强秦相抗?更兼司马错极有韬略,善于用兵,因而战况就不难预料了。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轻易拿下了蜀国,后又一鼓作气,将巴、苴等紧挨着蜀国的西北小国一并拿下,基本上控制了益州(四川)全境。凭此战功,秦国终于走出了之前的困局,为之后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之后蜀国君臣还曾反叛,被司马错迅速讨平,因这事影响极小,其中就不多繁述了。) 话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