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五章 大练兵运动 (第1/2页)
第三百零五章大练兵运动 简单介绍后,郭云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有了政委的帮助,路胜觉得压力一下子减少了不少,至少,团里的一些工作可以有政委分担,他主要精力放在部队的整编和训练上来。新的装甲营,补充进大量的新兵和装备,这些人中除了少数接触过装甲战车,大部分都是步兵过来的,对装甲兵可以说一无所知。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装甲部队扩编速度太快,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即装甲第一、第二军以后,第三装甲军的组建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再加上野战部队的增编,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一个是装备不足。我军主要装备苏式坦克、装甲车,可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的装备也越来越多,苏联的援助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了,无奈之下,只能暂时选用一部分美式装备。说起来,美式坦克的性能一点不比苏式差,在发动机性能和整车机动性上还要强些。但问题是,缴获的美式装备虽多,但堪用的却非常有限,所以,现在装甲部队的战车装备数量比标准配备要少一些。 当然这也是当前一个最好的办法,战士们普遍喜欢苏式装备,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苏联发自内心的好感,再有就是苏式武器最先装备部队,也是部队装备最多的,大家用起来感到比较顺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苏式武器虽然看起来有些粗老笨重,也不太美观,但是却非常皮实,结实耐用,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比较强。 相比来看,美式武器就娇贵得多,部件非常精密,这本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越是精密的部件就意味着性能越先进,但是在复杂残酷的作战实际环境中,越是精密的仪器越是容易出问题,并且还不容易及时更换。所以两相比较下来,苏式武器在战场上的大放异彩就得到了士兵们的热烈追捧,美式武器就有点不招待见,冷落一边。 但是现在装备如此紧张,聊胜于无,所以但凡能够使用的战车,在维修人员的夜以继日的工作下,抢修出一辆辆坦克、装甲车,及时的补充到部队。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技术人员太少。战车的驾驶和战斗技能,可不是步枪、冲锋枪的使用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做基础,还需要较多的时间用来训练、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本来部队中的文化人就少,部队一扩编,缺少合格的人员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除了东北最早建立的军校可以提供一批,最多的就是从俘虏中挑选合格人员,即使这样,也是很难满足需要。编制不够,只能降低要求,一些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头脑灵活、作战勇敢的战士也抽掉一批加入装甲部队,这样一来,各部的编制暂时达到了基本要求,至少可以展开正规的训练了。 路胜的装甲团经过几天的补充,终于算是齐装满员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部队的各项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各级干部的配备也基本完成,两个营长、四个连长都是非常熟悉、也是最让他放心的。江兆龙、张远东自不必说,即使是刚刚提上来的两个连长,也是非常令人满意,无论个人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比较突出。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其指挥员的素养高低,特别是作战风格的养成更是和领头者息息相关。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急需改变的地方,最让路胜感到焦心的是,部队战士素质高低不齐,特别是坦克团的士兵,大部分根本没有见过坦克什么样子,更不要说驾驶和作战,好在部队还有一批老战士,基层的班排干部也非常合格。为了尽快让新战士掌握基本的技能,路胜抽调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一个强大的军事技术教导队,在cao场进行cao作演示。 三辆坦克、三辆装甲车,分别进行了机动行进、战术演练、射击演示等最基本的装甲战术展示,随着发动机的巨大轰鸣,一股股黑烟弥漫开来,战车时而疾驰奔驰,时而急停转弯,巨大而笨重的钢铁车体在驾驶员的cao作下,如同一个灵活的大玩具随心所欲的做着各种动作。射击时随着一阵巨大的抖动,炮口吐出一团耀眼的光芒,巨大的轰鸣声中,炮弹出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