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新厂 (第1/2页)
在一五计划正式铺开之后,周泽端难得悠闲下来,他准备在南方几大城市视察一下,主要视察那几个在一五计划以前就已经铺开的重要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说是实现了中国化工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中国的工业化来说非常重要。 周泽端首先来到的是位于上海的精盐厂,毕竟上海距离南京最近,通过火车就可以很快到达。 到上海下车之后,周泽端对于此时沪宁铁路的运行速度还非常不满,毕竟这三百公里左右的距离在后世的话可能就三四个小时就到了,高铁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但是现在却运行了十几个小时,简直可以用极其缓慢来形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全中国除了少数新规划修建的道路之外,基本只能实现三十公里左右的运行速度,实在是基础太为薄弱。 不过等到达上海精盐厂之后,周泽端对这座精盐厂却颇为满意。上海地处淮盐产区的最南端,可以说精盐厂的原材料那是相当丰富,而且淮盐产区所生产出的海盐在质量上也算是沿海最为优秀的,所以上海精盐厂的原材料供应绝对是一流的。 同时上海精盐厂可以算得上是国社党建国之后举全国之力建设的第一流精盐厂,所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算得上是亚洲最为顶尖的,一期工程就拥有年产精盐10万吨的产能,而以前中国最大的精盐厂范旭东先生创办的久大精盐厂每年不过三万吨左右的产能。 上海精盐厂所生产出来的精盐部分作为工业原料销售,部分作为民用食材销售。在工业销售方面,上海精盐厂业绩非常不错,毕竟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盐品质好,纯度高,价格比起进口的来说也非常便宜,对于很多用盐企业来说那是非常优秀的供货来源。 但是在民用食盐市场,上海精盐厂的表现就颇为一般了。看着精盐厂厂长那有些不自然的样子,周泽端觉察到里面肯定有什么问题,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周泽端才发现原来是长江沿岸的盐商们对上海精盐厂的食盐产生了排挤。 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淮盐的市场所在,而两淮盐商从明朝开始就在中国经济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淮地区所上交的盐税甚至一度占据整个国家税收的一半左右,这也使得两淮盐商们在长江流域的实验市场基本处于垄断地位。 当年范旭东的精盐厂准备在长江沿岸销售的时候,也是很受这些盐商的排挤,而范旭东辛辛苦苦上下奔走好长时间之后,才算是勉强在长江流域打开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上海精盐厂的领导人基本都是技术人员,包括厂长在内,你让他们说一下这精盐生产的工艺流程或者说一下精盐的技术标准的话,他们比谁都熟悉,但是你让他们到外面跑一下市场,他们比谁都茫然。 而周泽端为了避免出现后世那种国企不思进取只能依靠垄断地位苟延残喘的情况,对国社党创办的国企形式做出了一定的改变,除了部分跟国防相关的重要行业之外,国企在市场上不会受到任何官方的保护。这样的政策虽然使得大部分国企无法凭借身份对私营企业展开不平等竞争,但是对于这种没有专业市场人才的国企而言,他们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个时候周泽端想到了后世兔党大改革的时候那一批破产的国企,拥有着一流的生产能力和一流的技术工人,却因为领导人跟市场无法接轨而只能让好好的国有企业沦落到破产倒闭的地步。所以在了解到上海精盐厂的情况之后,周泽端直接拍板让上海精盐厂直接招聘一个精通食盐销售的副厂长,组织一个专门的销售部门,然后以业绩考核的形式激励他们去帮助工厂打开市场。 而针对两淮盐商这种近乎垄断市场的行为,周泽端准备让警察部门去好好翻一下他们的老底,准备什么时候可以把这帮寄生在淮盐上面的寄生虫给铲除干净。对于满清那种封建政府来说,盐商这种能够帮助食盐行销同时能够定期收取大量资金的群体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周泽端来说这种盐商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针对国社党政府的盐政,周泽端曾经考虑过是不是像后世那样全部收归国有来经营,毕竟食盐对于民众的生活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了。但是一考虑到完全垄断的弊端以及现在已经有很多爱国实业家投入到这一产业当中,周泽端还是放弃了成立一个盐政公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