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历史_第三百章 松江行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章 松江行规 (第1/2页)

    松江。

    惠民纺织厂的内外鼓乐齐鸣、鞭炮声大作。

    这个在当地极为引人瞩目的工坊、继“官家”在开办之初“赐名”之后,今日帝国太后再度赐下了一块匾额,匾额上有着四个烫金的大字“衣被天下”。

    圣恩浩荡啊。

    但不同于外面的喧闹,紧闭的厂主内室中此时却有两个女人在轻声细语地说着悄悄话。

    ……

    “官家和夫人有命,民女自然应该效力,只是民女实在没这么大能耐,怕是要误了官家和朝廷的大事。”

    “你不用担心,官家的圣意没什么,也就是行会终归是会有的,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把它立起来。虽然开始时‘会长’由你担着,可过个几年,你真不想担这个事,也可以交给他人。官家对此特别提到:以后可以每隔个四、五年,由行会中人重新推举一次‘会长’;具体到各坊各户,就是任何一家任这个‘会长’的期限,均不能连续超过两次。”

    稍稍年长些的女人看了对方一眼。

    她其实是很明白这个“特别”背后含义的,因为凭她和她的家族过往的经历,她就足以了解,这个所谓的“特别”规定,实际上就是不想让任何一家“坊”或“户”在这个行会中做大。

    但她边上的那个态度恭敬的女人显然没有像她那样考虑那么多,仅仅是回了一个“嗯。”

    “官家还让我转告你,让你出面来设立行会,主要就是把一些今后的行规定下来。这些行规你可以招集行中的各坊各户共同来商定,商定之后报给朝廷,朝廷再来审核。或许朝廷在审核中,也还会觉得所定的行规中有些什么不妥,届时自会发回让行会重新商定、或者让行会上呈定下来的理由。”

    “夫人,虽说这样,这件事不小,一旦出现什么差次,民女真的担待不起啊。”

    边上的那个女人脸上已经略有些潮红,她显然是想推托此事。可另一个女人却没有放过她,依然慢条斯理地笑道:

    “你放宽心,这事听起来似乎有点麻烦,其实不然。你只要告诉各坊各户,一旦朝廷审核通过,以后就是官府论事,也要按这些定下来的规矩办,他们就不会对此不上心。期间就是有些许差错,官家也说了,自有他为你担待。”

    “你也是海上臣民啊,又为官家和朝廷制作出了军服,他心中自然记得,不会不照应的。”

    听了她这番话,边上那个女人脸上的潮红才稍稍平复,不过她仍然有着迟疑:

    “可这事……”

    年长些的女人嗔怪地看了她一眼:

    “好了,这事你就不要再推托了,否则辜负了官家和太后的圣意,他们会不高兴的。”

    那个年轻些的女人终于不再坚持。

    “那,民女就先谢过夫人了。”

    “嗯,这就对了吗。哦,还有,也不是什么事全由你来做,随后我会出官府的公告。立会之日,我还将亲自前来宣告官家的旨意。如有其它需要,你也尽管前来告诉我。”

    ……

    这两个女人中的一位就是“厂主”黄道婆,当然,她现在更多的是被尊称为“黄姑”。

    开玩笑,这是官家“金口玉言”所称,就算以前她还有其它名字,那也不是人前可以随便提的了。

    而另一位,就是代表太后前来赐匾、朝廷新任的松江郡守许夫人。

    黄姑“奉旨”建工厂,自然动静非同小可,不仅朝廷工部派有工匠人等协助,东南都督府的周文英还亲率兵士前来守护,外加出工、出力,故此整个工厂很快就建成。

    其实在这时代,所谓的工厂规模也不可能有多大,事情很简单。

    等工厂开业之际,极会来事的帝国陛下又“赐”下了“厂名”,其结果就是,这个所谓的“工厂”就是想不吸引世人的眼球也不可能了。

    但黄姑不知道的是,就在她设厂后不久,她所在的华亭、过去大宋两浙路嘉兴府治下的一个小县,在某人的授意下已被朝廷单独划出,设立了一个新的郡,松江郡。而这,至少部分是与她有关的。

    因为某人知道,不管是称华亭也好、还是松江也罢,它们说得其实都是后世的上海、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第一大港,经济、贸易、金融的中心。那么,从推动大宋经济、以及海外贸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一定程度的提前开发或布局自然就成为必须。

    但客观地说,宋代的整个松江地区其实很不咋样,这从它仅仅是嘉兴府治下的一个小县就可以看出。

    某人当然还清楚,另一个时空中松江地区后来的发展,绝对是与黄道婆分不开的。也就是她在当地搞纺织,带动了整个松江、甚至是周边地区的发展;或者可以说,是她个人在当地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某人在黄道婆办厂一事上如此兴师动众,就是要通过某种“造势”,把黄道婆原先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加速当地的发展。

    而从实际来看,这个时代的纺织技术其实并不复杂,技术含量的本身也并不高,江南之人又多心灵手巧,《宋史》中就有言:“两浙路,……(人)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处焉。”

    -----------

    《宋史》中的这句话,即使是放到后世,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