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3 粉墙花树 (第1/2页)
“二郎去了大宋?” 季青辰并不认为,楼云提前回大宋,她和陈文昌就不能顺利订亲。 但她坐在唐坊海船上,远望着大宋明州港船帆相连的海岸线,她万万没料到老二季辰龙居然参加了金国对大宋的边境的一次逆袭。 更要命的是,他极可能被宋人捉住了。 而在她头痛不已的时候,她耳朵里还要听着陈洪与季辰虎为了聘礼嫁妆的争论声,此时的她就不能不觉得: 临安城里的韩参政,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金宋两国表面‘交’好,暗中各自备战的情况已经一百年来年了。你这边既然还在密议要收复北地,难道不应该更防着人家先发制人吗? 江北边境的防备居然被攻破,宋军战败了。 她无语之中,实在不能不想起楼云在鼓楼上对江北边军兵源不佳的评语。 她苦思着楼云是不是有改良兵源的打算,又在心里坚决反对他曾经想拉季辰虎进泉州水师的企图。 拉了季辰虎,就等于拉了三千坊丁进宋军,让他们为大宋抛头洒血。 但要不是她坚持要回大宋,他们面对的就仅是扶桑人,而不是可怕十倍的金人、西夏人和‘蒙’古人。 她绝不会答应。 她深知,大部分坊丁根本就不记得故土了。更没从心底把大宋当故国。 除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家园,他们可不会令行禁止。就算是季辰虎,如果为了抢老婆、保护唐坊之外的原因让他们上战场,他们要么被严格军法压制得做逃兵。要么抢上了瘾做海贼、流寇。 然而这样一想,再想起江北边境的军队如此不可靠,她到了泉州城后,难道仍然只有一条路可走? 她仍然只有全力准备向南洋逃走的后路,才是上策? “不需担心。” 唐坊船舷边的拐角。她收回远望的目光。 她转过头来看向了陈文昌,他正步下了船楼的楼梯,站在了她的身后。 她暗叹一声,竟然不知道如何与他面对面说话,只好侧低了头站着。听着陈文昌小声安慰着她,道: “叔父那里。我自去劝说。你不用理睬他。” 因为他话里明显的不以为然,分明是对陈洪在二楼船厅里漫天要价卖侄儿鄙视至极。她忍不住卟哧一声,笑了出来,便也转过头来看他。 “二郎的事情,我已经托了在临安城的同窗。到兵部衙‘门’里帮你去打听了。” “……多谢二公子。” 她也托了黄七郎,请他到江北边军里去帮她打听季辰龙的下落。现在她急也无用。好在金国毕竟没有打算大举南下,现在已经罢兵。 只要季辰龙没被宋军在战场上杀死,总能在俘虏里找出来。 到时候就知道他到底是想干什么了…… 他对大宋可是极有好感的。 季辰龙要不是被四明书院买来的历次科举试题集难度吓到了,他已经把唐坊让给三郎,直接去四明书院读书,然后直接参加科举了。 去高丽‘私’学读书只是他无奈的选择。靠他自学,毕竟和大宋那样官、‘私’书院、家塾、舍馆、书会的‘激’烈竞争相差太远。 她只能放下了几许心事。微微抬眸。 清澄的海天间,陈文昌和她一样,也有些局促的笑容落入她的眼中。 这几个月来。她和陈文昌其实并没有好好说过一回话。 她当然不是第一次见陈文昌。 一年过去,他仍然是和泉州城里初相见时一样,容长的瘦脸,温润的眼神。 他用白底竹纹发带束着*的黑方发髻。发带随意飘落在肩头,一身衣裳也是白绢墨竹‘色’笼纱大衫,透薄的青纱下能看到衣袖上的竹叶飘影。 他仿似是泉州城城墙之角。一丛自然生长的野山竹。 他腰中‘玉’腰,还悬着一串白中泛出古老青纹的刀形串‘玉’。 她琢磨那刀形串‘玉’。看起来是上古时的钱币,陈文昌虽然是读书人。果然还是海商世家出身。 然后,她也发现陈文昌的眼光落在了她的手腕上。 她暗叹口气,悄悄把自己的手贴着腰放到了身后。 她的两只手背在身后,把右腕上那串泛旧的白荔枝‘花’腕绳向里面扼了一扼。 因为楼云老是看着这腕绳,她也早就发觉,她把陈文昌送给她的贴身之物天天戴着,似乎也不见得是好事。 泉州城中的大宋‘女’子未必会如此,陈文昌也不见得就会喜欢她这样随意。 但她也懒得摘了。 “……” 而陈文昌看着眼前这低眸浅笑的‘女’子,也在回忆想着去年的那一日。 他当然也不是第一次见她。 早在一年前,他从泉南书院里走回家中时。因为感觉到有人打量的视线,他回过头,就在远远的粉墙‘花’树下,看到了一名‘女’子。 当时,他就愣了神。 府衙大街上人‘潮’涌涌,她头戴着绿荔枝‘花’的帷帽围纱,静静坐在一头‘花’骡子的背上。 人群之后,他看不到她的眉目和发髻首饰,只看到了她长及腰下的绿围纱边沿,纱下‘露’出了宋服的白绢衫裙,还有裙角绽出的绿面绣鞋。 泉州城的市井小民们有在屋里屋外种荔枝树、种茶‘花’的习惯。就算是她骑骡静驻的小街口,眼前也正是七月里雪白荔枝‘花’朵盛开的时候。 她停在了一堵粉墙下,骡下飘满了一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