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05 理当如此 (第1/2页)
“大人还请放心。” 她自然也深知楼云对她的观感, “唐坊初建时,并没有想到能迁回大宋。所以各种工坊的建立都是为了自保。现在工坊里出来东西都渐渐转到了王纲首手上。又托了金国那些北方汉匠的福,他们想回去,我才慢慢打听着迁回大宋的办法……” 建立工坊,除了防备扶桑人抢掠唐坊,还有为了阻止将来‘蒙’古南下的努力。 这些她当然是不需要提起的。 “我在大宋,总得找个宋商不会和我抢的生意,做上一做,将来才能养活这些人。” “……所以,坊主在明州押宝了内河工程,在泉州附近,也打听了琉球岛的开荒村落?” 楼云终于也明白。 她现在的打算是,她既不愿意涉入扶桑内‘乱’,也不愿意让弟弟参加泉州水师。 她愿意把十条船给季辰虎,让他远去南洋。她也愿意和陈文昌一起,在泉州蕃坊盖一座小小书院,生儿育‘女’,静静地做些喜欢的事,不再多问世事…… 她想歇一歇了。 也许还有,王世强让她太失望了。 她和楼云对视着,也第一次把心底的话说了出来。 “大人,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将来的结果如何,我已经无力多求了。” 这一世,无论是对大宋,还是对唐坊,甚至对她自己这条小命,她能做的在这十年里都已经做到。 唐坊工匠们从她这里学会的东西,透过他们每年与大宋的书信、图纸的传递,王世强的工匠用不了几年也会全部掌握。 有她无她。已经不重要了。 她想安安静静地生活了。 与她对视间,楼云突然就怔了神。 她的愿望如此简单。 于他而言却偏偏不能。 明知不小心会惹得她的怀疑,他的眼光却仍是盯着她身后鼓面上的身影,缓缓说着道: “……十年寒窗,我却不能如文昌公子一般甘心于田园。唯愿一展平生所长。” 他仿如自语。 “是。人各有志,大人又是人中英杰,当然不需如此。” 她奇怪他突然提起了他自己的事,还拿来和陈文昌相比。 尽管在心中,她隐约能感觉到他的意思。 谢国运和阿池的话,说上一遍她可以不当回事。说上十遍二十遍她就得仔细掂量了。 更何况这几天**一檐之下,就算是再避着见面,他待她也格外冷淡,但隔壁屋子里有他刻意铺上旧衣,小心放轻的脚步声; 有他白天削枝绷纸。夜晚用来盖住灯光的灯罩; 有他喝着白水,尽量让给她的茶叶…… 还有算着她起‘床’的时候,他不着痕迹差使着谢国运的小厮,让他们帮着那小‘女’寺奴抬来的饮用水、洗脸水甚至洗澡水。 她自问,他与她之间绝不仅仅只有尴尬。 尽管姬墨因为没事可干,已经开始怀疑谢国运对她不怀好意。 但她早已不容易被这些体贴打动了。 这些小事,王世强以前干得也不少。 所以,她只是用自己的眼睛。冷淡旁观着在松风居里所看到,所想到的一切: 他半夜三更还在灯下读书的身影,他清晨无人就爬起来练剑的自律。还有那些楼府家将,居然也不用他催促就每日早起练刀。 外来人的太过上进,‘激’得姬墨和背通奴他们统统半夜起早‘床’,非要抢在他们前面,大清早地耍刀‘弄’枪闹个不停。 松风居里七十余人,趁着被围困时期。厚着脸皮赖‘床’的除了谢国运,就是她。 她当然知道他有一番壮志未酬。这一次回朝后,他和韩参政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否则他何必与谢国运走得如此之近? 想来。是为了拉拢那位在闲居在家,却在朝中应该有足够人脉的谢氏叔祖…… 凭她冷眼旁观的这一切,她难道还不能察觉到: 他的种种计划也许更隐忍,更艰难,更需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更像王世强而不是陈文昌。 但他既然愿意和她说一说心里话,也并没有失礼,她当然不想得罪他。 她也愿意和这位泉州市舶司监官保持互相能接受的关系。 ——她将来想生活的地方,毕竟在他的治下。 “大人。妾身只愿大人作主。” 这一次,她终是倾腰曲膝,缓缓蹲身施礼,“还请大人垂怜下顾,待我家与陈家商议好嫁聘之礼后,请大人为妾身保媒。” “……” 也许因为预料过这样的结果,他一时间间竟然说不话来。 他只能凝视着,她终于在他面前低下的头。 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她面前温婉地自称为“妾身”。 她脑后的飞天钗,因被松影层叠笼罩而黩淡,让他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语来。 他只看到了她的六幅長裙鋪陳在青褐‘色’的樓板上,如初秋的落‘花’,还帶著夏日盛放之後的絢爛,疲倦而淡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