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诸葛妖人(一) (第4/4页)
、孟公威、黄承彦、唱歌的农夫这些《三国演义》虚构加进来只为了润色的东西外,我们不难发现,剩下的东西正是《三国志》记载的那样,“凡三往,乃见。” 刘备一行人来卧龙岗寻诸葛亮,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很有可能前两次诸葛亮确实不在家,他就在远远的山岗上看着这一切。 这才是三顾茅庐。 坑爹的隆中对。 看过《三国演义》和上过初中读过《隆中对》的我们,无不对诸葛亮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五体投地,短短的百几十个字,囊括了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恢弘决策,针对目前的形势制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最让人不得不服的是,《隆中对》准确地预测了三分天下,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集团。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预测到了如此重大的政权变动,而且基本属实,岂有我们不得不佩服滴道理?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董卓作乱以后,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只要你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占据一块相当大的地盘,你就是一方诸侯。诸侯割据只是一个大的方向,下面还有很多占山为王的小股武装力量,这些人暗中自立为王的不知几多,我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曹cao、孙权、袁术、袁绍等大诸侯的身上。 弱rou强食,诸侯割据都会走向最终的统一,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通过武力实现统一。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cao和袁绍之间的纷争最终以曹cao的全面胜利结束。 “曹cao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cao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在分析这场战役的时候把主要的作用归纳为人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兵力比曹cao的要多出很多。袁绍的地盘有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兵力主要来源于这四个地方。曹cao占据兖州、豫州、徐州。相对而言,北方的袁绍其战斗力以骑兵最为强悍,南方的曹cao在步骑兵方面明显处于弱势。曹cao虽然兵少,但是有一批高能的作战将领,其中包括夏侯渊、高览、于禁、曹洪、乐进、李典、徐晃、张辽等等等等,而且曹cao的兵力上面还有青州兵、虎豹骑、亲卫军等,在战斗力方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精兵精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最高统帅的曹cao本人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反观袁绍却是一个迟疑寡断却又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颜良被关羽万军之中斩首,文丑被曹cao不足六百骑兵斩杀。如果非要打一个比方,那袁绍就是现在很多抗战小说里面的蒋委员长。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军各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现。灭掉袁绍之后,曹cao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诸侯,“今cao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南方也不要想了,那里是第二大诸侯,孙权的地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剩下的才是我们该考虑的事情。“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为刘备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拿下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要地,在诸葛亮的解释里,荆州之主不能守,天资将军也就是和白送没有分别。益州险阻,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而刘备正是“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非常符合益州的情况,拿下益州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等拿下荆州和益州以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非常好,气势磅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为蜀汉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是否真是这样?我们看看毛主席对《隆中对》的评价如何。 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也许只是一个方面。 诸葛亮一开始所提到的荆州是刘表的荆州,其中包括襄阳、武陵、零陵、长沙、南阳、南郡、江夏、桂阳、南乡共九郡。赤壁之战后,荆州分为了曹、孙、刘三家,刘备占有武陵、零陵、桂阳、长沙,还向孙权借了半个南郡。此后我们的俗语“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还有整个蜀汉集团所说的荆州都是指刘备所拥有的四个半郡。这个“荆州”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所提到的荆州不一样,缩水了一半。这个情况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发生了变化,而且荆州也不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和白送没有分别。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军事计划很有可能要大打折扣。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是益州和荆州同时出兵中原,形成腹背受敌之势。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是,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而关羽出荆州之兵攻打樊城,最后兵败被杀,荆州被东吴夺去。诸葛亮的这个两面出击的计划被拦腰一刀。紧接着,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彻底撕破“联吴”的方针。在这场战役中,人数众多的蜀军兵败,随后连刘备也病死白帝城。 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这两件大事算得上是彻彻底底地颠覆了《隆中对》的预想。既然如此,那么《隆中对》这个计划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但是诸葛亮依然按照当初《隆中对》的规划五次出兵攻打曹氏集团,最终以失败告终。 刘备集团虽然占据蜀中和汉中,但是中原的曹氏集团更加强大,为什么曹氏集团一次都没有主动发起对刘氏集团的攻击,而每次都是诸葛亮发动的。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曹氏集团的军民比例是一比十,也就是十民养一兵,刘氏集团的是五民养一兵,从第一次北伐开始到刘禅投降,蜀汉的人口总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这都是由于战争消耗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诸葛亮要毅然发动对中原的战争呢?这又都是《隆中对》引起的,因为《隆中对》已经制定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而且剑指曹cao。刘备死后,诸葛亮是蜀汉集团的实际决策和执行者,《隆中对》又是诸葛亮规划的,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绝不可能墨守蜀汉一亩三分地,对曹作战是难免的,所以才说《隆中对》是一个坑爹的存在。 借用毛主席的这句话“其始误于隆中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