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势「上」 (第1/2页)
“唐”末,起兵反“唐”的“孝圣帝”赵宁率兵迎战北方草原上,西拓人倾全族之力,达百万人的入侵。终于,赵宁用二年的鏖战击退了西拓人,随之,“唐哀帝”四十年,即建元三年,大夏王朝建立。 圣武五年,赵宁一统中原,正式确立了大夏王朝对天下的统治。 “孝圣帝”用二年的时间理清了朝廷的制度,又耗费五年,使延用至今的“大夏律”在血腥的屠戮中被朝臣接受。 赵宁废黜了“唐”的“诸侯分封”,却又很奇怪的承用了“唐”的军制,将天下分为十道,置“都户府”,分“上”,“中”,“下”等,而“淮南道”,正是“天下十道”中最为丰饶繁华所在。 大夏朝年赋总合约一千七百万两白银,仅“淮南道”一道,就高达六百万,几乎占了岁入的三成。 自古有言:“淮南丰,天下足。” 从长江之滨的泗州、寿州、申州、邓州一线,至东海之滨的台州、括州、袁州、潭州、辰州一线,淮南道涵括了中原腹地最丰沃的土地,若淮南道遭旱遇涝,粮食欠收,整个中原将无法避免的遭受重创。 然而,乾德十四年,四月末。 该为秋天的收获忙碌耕作的淮南道农民,突然举起了往日用以劳耕的农具,聚众三万余,开始浩浩荡荡的袭掠州府! 他们杀死了所有的,不分大小的官吏,抢夺了府库和兵库,接着冲出扬州,仅七日,楚州和泗州陷落,集兵十万,开始攻击苏州的官仓,又七天,苏州城破,从者骤升,达到了惊人的十五万,十四日后,淮南道首府庐州失守…… 深春,五月二十七日。 淮南道爆发叛乱的消息传至京城,然后又通过朝廷邸报让整个天下都震动了!任何稍有见地的人都明白,淮南不保,大夏难支——填不饱肚子,又何谈国家! 八百里加急的战报送达中书省,整个朝野手足无措,相互推诿,三日后的六月初一,才决定把「皮球”丢给病卧不起,时昏时醒的夏帝。 当乾德帝拖着病痨的身子,睁开浑浊的双眼,颤抖着看完战报后,一口鲜血仰头喷出,飞溅得匍匐在前的中书令陈子勋满身血红…… 至乾德十三年末,朝政的混乱和官吏的腐败导致了中原局势的动荡,富足的赋税在一层一层的截留下大幅缩减,为了补足缺省的份额,贪婪的暴吏搜刮着更多的百姓脂膏,大夏朝进入了一个几近无解的循环。 为防备北方西拓人一年更盛一年的劫掠,朝廷每年都必须花费异常庞大的军资,镇守在长城一线的士兵到今时,已高达七十五万,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对本就逐渐枯竭的官库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乾德十年开始,各地零星出现的暴乱和灾害牵制了大夏朝太多的精力,乾德帝身体的每况愈下更是让朝局变得极其混乱,政令迟缓,各地的州府与朝廷的沟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立国四百余年的大夏王朝,在内忧外患的风雨中,摇摇欲坠…… 淮南道突然爆发的叛乱,让欲裂的伤痕迸开了血淋淋的裂口,大夏王朝的根基开始慢慢腐烂…… 乾德十四年,深夏,七月初八。 夏帝抖动着双手,在“伐叛诏”上盖印了皇帝之玺,自此一病不起,昏昏欲绝。 大夏王朝已见底的国库拿出了最后一份饷银,七万戍京”都卫”奉命前往征讨,整个大夏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七万精锐上。 “淮南乃天授之地!,淮南乱,则大夏乱;淮南安,则大夏安。失淮南,大夏即失之根本,根且不存,焉有完巢?” …… 东南形胜,北幽都会,干河自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幽州城内,“天上人间”二楼的临河雅座——这间最受文人墨客追捧的房间中,从三年前开始,便陆续出现了题于墙壁上的精美辞赋,写尽了幽州的繁华和丰饶,也写满了幽州四年的变迁…… 乾德十六年,幽州城。 晓春时分,花絮飞扬,草绿片野,如诗如画;漫山的嫣红,肥美的黄鱼,丰沃的秋实,日夜如潮的商队,尽显繁华。 四年的时间,赵兴用铁血的手段描绘出了心中的幽州…… 一系列赋税徭役的废黜,使百姓拥有了强力的购买能力,税率的低廉使商贾蜂拥而至,鼓耕利农的制度让耕者兴于田,赵兴更是在某些土地特别贫瘠的地方免黜了地租。 民安于耕,贾兴于易,兵勤于训。 这是赵兴最低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能放心军政,他才能彻底的将幽州地域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