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章 弘光朝巨案 (第2/2页)
对太子熟悉无比了。崇祯朝旧臣在南京的不少,见过太子的更不少,皆指出这是‘假太子’,此事虽然盖棺定论,可朝野之中却掀起一股流言。那就是弘光皇帝得位不正,真太子南下,被这位皇帝杀害。朝廷上越说这是假的,流言就越发的真实庞大了,而且闹的是沸沸扬扬,有越来越大的驱使。而历史上假太子案一直到清军南下,弘光朝廷灭亡才平息。 童妃案,是有一姓童的妇人忽然面见弘光朝河南巡抚越其杰,自称是德昌王妃子,乱离之时与朱由崧失散。德昌王是朱由崧接任他老爹福王称号前的封号,越其杰一听这是当今皇帝曾经的妃子,那里敢怠慢,急忙派人浩浩荡荡的将此女人送往南京。 结果这一路上,这女人放荡无形,大肆索取贿赂,沿路又闹出无数绯闻,闹的是沸沸扬扬。到了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连见都没见直接将她送入了锦衣卫衙门。弘光有言:“此女言为朕之西宫,还有一皇子,全然胡说。朕子早夭,妃子殉难,俱已追谥。时朕乃郡王,何来东西二宫?” 本来这只是个小事,不管弘光皇帝和这个女人有没有过交集,也不该成为政治焦点。可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这却成了弘光朝廷的惊天巨案,而有这样的妃子,也说明朱由崧这位当今皇帝不修德行,不配当皇帝。 这三个案件,朱慈煃看的直觉好笑,都是什么东西吗。三个骗子而已,这世上什么时候缺冒充名人行骗的?可就这点屁事就能搅动的朝廷不安,朝野哗然,真是让人好笑。
其实这三个案件为什么会影响这么大,赵彦杰在密信中也给朱慈煃分析过了,这位爷见不上朱慈煃的面,发挥不了他那唠叨的本色,可在书信上继续发挥,洋洋洒洒的一大篇,虽然啰嗦,倒也将事情分析了透彻。 根据赵彦杰的分析,这三个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复社的影子。三个本身不大的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攻击当今的弘光皇帝,不管是大悲案说朱由崧不配为帝、假太子案说朱由崧得位不正,还是童妃案说朱由崧不修德行。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目的,制造舆论,垮掉弘光皇帝的声望,为另立新帝做准备。 复社中人原本就想选择潞王,却因为马士英的横空一手,把持朝政大权在握的希望化成了泡影。即便现在弘光皇帝为了制约马士英不断给复社中人甜头,可复社一干人等还是憋着劲要将弘光皇帝拉下马。 对于这些事情,弘光皇帝自然是心中有数的,可因为马士英权力太大,他却不得不扶持复社中人来对抗马士英,他自我感觉还很良好,认为他的皇位很稳固,不是谁能拉他下去的。 而复社这些人因为在拥立事件上的失败,也明白了军队的作用。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就是打的江北四镇手上军队的主意,可马士英又岂是瞎子?江北四镇总兵本就是他的麾下,在马士英的手段下是那么好动摇的?史可法现在还没有什么进展。 复社的人自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已经和驻扎在两湖一带的平贼将军左良玉勾搭成jianian了。他们联系比较机密,朱慈煃在南京方面的力量也没有探的具体的消息,只知道个大概。 再说左良玉此人,心胸狭窄,素有野心,治下士兵军纪涣散,似匪多过似军。说到这里,赵彦杰还说了一段往事,和朱慈煃还有关系。当年张献忠出四川攻打湖广,左良玉记恨督军杨嗣昌说他傲慢不休军纪涣散,想剥夺他的权力,由此而生恨,川陕一战中,杨嗣昌发了九道命令给左良玉,可左良玉就是按兵不动,至使杨嗣昌兵败,张献忠大军轻易出川,攻打湖广。 也正因为左良玉为私心不顾国事,张献忠大军轻易出川,横扫两湖,这其中就包括朱慈煃当初的封地长沙。也正是因为左良玉的私心,也导致了当初朱慈煃如丧家之犬一般急急逃出长沙。 了解了这个缘由之后,朱慈煃对于左良玉也就很上心了。这王八蛋为了私仇居然放弃国事,现在和复社一干人等蛇鼠一窝,怕是会出问题,需要注意啊。至于自己和左良玉的过节,那也算过节?朱慈煃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若是以前,也许朱慈煃还会记恨左良玉,可现在朱慈煃以天下为目标了,心境上自然不一样了。 还是着眼眼前的问题吧,自己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可不管什么事情都没有经营台湾根据地来的重要,刘国轩,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