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蛇妖夫君_第四十一章捏土成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捏土成人 (第2/2页)

西方金星的观测。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号为玄冥,负责北方辰星的观测。”

    殷兹顿了顿看向赤霄“《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贺兰山又称“豁了口”,在贺兰口沟内平卧着一块大石头,很像人的一只脚,在大石头上又磨刻着两个大脚印,一前一后,好像一个巨人跨大步时留下的印痕。传说仙人在此开山时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迹后有了身孕,繁衍成后来的贺兰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称做贺兰口。直到现在,当地农民还称贺兰口为“豁了口”,有些不怀孕的妇女,都要到这里来摸一摸仙人的大脚印,回去不久就怀孕。

    在贺兰口沟内北坡,有一石洞,常有青蛇出入。相传古时有猎人经此,见洞中宽可容身,清凉宜人,遂入洞卧睡,梦见青蛇咬身。惊醒后,见两蛇交尾于胯侧,并无伤人之意,便轻轻从洞中退出。当日猎得青羊2头、山鸡8只,满载而归时,两蛇已不见踪影。此后,猎人出行,每于洞中小憩,则猎物所获必丰,故将此洞名为灵蛇洞。旧时,猎户常于每年惊蛰日祭拜灵蛇洞,以求出猎成功。《周公解梦》书云:“梦被蛇咬主大运。”

    传说仙人携琴西游,见贺兰山风景优美,便沿沟谷寻泉眼至此。一时雅兴大发,在此巨石上抚琴弄弦。又见远山那边飘过一朵彩云,仙人便腾空而起,甩下一根琴弦飘然而去。琴弦落处,变为一条小溪,蜿蜒曲折,绕巨石与清泉汇流,潺潺而下。从此,这块巨石被人们称作古琴台,其下小溪便名为琴溪。坐在琴台上,静心聆听泉水流淌,真的会有琴声传过,如丝如缕,其妙无穷。”

    殷兹顿了顿,此刻他怀里的小狐狸也变得认真起来“《山海经·西山经》:(长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山(中略),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其中女娲补天就是由于共工在不周山发怒了,将天撞了大窟窿,女娲才手持五彩石从不周山登上天去进行修补工作的。那么,这座只在古史传说记载中出现的不周山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不周山东望泑泽,而泑泽又为河水所潜,河水便是黄河,那么,泑泽应当在不周山的东面方位,也就是确指在不周山与黄河之间,有一片广阔的连湖地带。此处所说的泑泽,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相连的大湖泊。那么,这种在山的东方与黄河的西方之间,又有着湖湖相连的地貌在哪里呢?就是贺兰山与黄河之间且有着陆续相连的湖泊地貌。在黄河周围的山脉,与大河南北走向平行的山,且之间还有众多湖泊的只有贺兰山。《山海经》还有句话:“不周山北望诸囟此(zi),即不周山北望(卓)(子),(卓)(子)也就是今天贺兰山北边的卓子山。”殷兹笑起来。

    “若是按照你身边人类女子来说,远古时期不周山作为中华民族的圣山,并被记入史册,其原因就是因为不周山是华族远古史上的祭祀中心,也就是当时天下华族权力与文化的核心区域。在不周山有一个祭祀中心,也就是今天的贺兰口,这就是贺兰口有着全世界最多最集中的远古人面岩刻的原因。远古没有相片,祭祀人物就要刻人面像。这些人面像并不是相同或者类似,实则是明确标出名号的,而不是随意的刻画。从贺兰山远古时期留下来华族早期的岩画得知,4000年以前的岩画皆为远古华族先民以谐声的象形字(看似画,实为字)祭祀华族古帝的文字,这就是汉字在大谐声时期的文字形态——象形字。是汉字的最初形态,这便是汉字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形态。文字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就是带着读音的,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与音是同时诞生的。”殷兹又说道

    “贺兰山的背面即是阿拉善,贺兰山与阿拉善同音同义,全是华族远古语音[gala]的遗音。据考证,贺兰山,唐称曷拉山,隋称贺兰山。魏源《国朝绥抚蒙古记三》云: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今阿拉善得名于此。阿拉善在远古属不周山文化带,因此,在阿拉善出现的远古石器加工场所并不奇怪。”殷兹缓缓说来。

    “据《山海经》载,女娲在不周山练五彩石继而登天将共工撞破的天补好。那么,女娲所练的五彩石来源于何处?阿拉善盛产奇石,其中有名的是玛瑙石。今天,出自阿拉善的玛瑙石依旧五彩缤纷。如图所示,这种石头在今天看都是五彩缤纷,晶莹剔透、异常美丽,就不用说几千年前的阿拉善,这种五彩缤纷的石头一定是数量巨多且个体较大。这才会有相关连的神话传说的诞生。”殷兹笑起来“女娲后人,你不打算去看看贺兰山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