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唐_第一百二十九章 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入 (第1/3页)

    第一二十九章入

    他立即禀报了李旦,李旦城府深,听到这个消息,也是脸上堆起了无限的笑意。

    危机解除了。

    立即让手下人送信给平公主,也不要将李宪往大山里面藏了。没有事了,京城平安,立即回来。特别是平公主,足智多谋,还需要她居中侧应。

    前面消息送走,后面皇宫来人,让李旦到内殿议事。

    若大的内殿只有韦氏与李旦两人。

    韦氏将情报递给了李旦,假惺惺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叔叔,前面先皇驾崩,朝事堆积,后面这个狼野心的乱臣又挟逆,意图谋反,叫孤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是好?”

    李旦看了情报,与崔日用送来的消息没有一点儿误差,心中更明堂了,他沉思地说道:“这个血营,在西北尾大不掉,已经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但我性格散淡,对朝事一向不喜欢过问,对整个形势发展,也没有办法把握。后,还是询问各位相公吧。”

    打了一个,我没有办法,要问你问你手上心腹吧。

    但他刻意地似乎在无意之中透露了一个消息,血营成了朝廷的心患大腹,那么他对血营也不会是很满意了。

    这个消息让韦氏产生一个误解,李隆基前往灵州,没有取得成果。

    韦氏不知道她的举动,已经让李旦全部知道了,因此听了后,心中大喜。她虽然认为李旦与王画矛盾很深,不亚于她与王画的矛盾,很难缓和。况且王画手中有了李重俊,没有必要与李旦再联手了。可是还有些不放心。

    心中很喜欢,可脸上没有表露出来,她继续低泣道:“叔叔,此乃多事之秋,请叔叔教我。”

    未必是真的要教她,这是放一个姿态,能请李旦教她,那么也等于送上了橄榄枝,不用明说了,一切皆在不言中。

    说着,她悄悄抬起头,看着李旦。

    李旦想了想,说道:“说起来,臣弟真没有办法。但眼下朝廷多事之秋,不是解决西北的最佳时机。因此以防守为主。西北血营虽然凶悍,然而姓却很少,只有一来万人,抽调的兵力始终是有限的。只要扼守不让西北扩大地盘就是。所以现在以安抚为主,除了安抚,还请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将驻扎秦岐二州,防守血营大军东上。臣弟推荐一人。”

    “何人?”

    “薛讷将军。”

    韦氏心中冷笑一声。

    朝中四员勇将,唐休璟年老体弱,无能为力,张仁愿阳奉阴违,无法信任。至于郭元振,这是一只狐狸,很难说他投靠了谁。不过正借着血营挡在中间,与朝廷隔阻起来,拥兵自保。薛讷同样不听她的话。为什么到了单于都护府,在默啜与血营交战时,不出手?不是说他与血营有默契,以他的资历,也不会与王画有默契。如果他对自己有忠诚,那一次就该果断出手。

    尽管那一次交战突忽其来,迅速发生,迅速结束。连自己都没有办法,下诏让他出兵。后来在血营大胜之下,被迫掠退。表面上看起来情有可愿。实际呢?

    这个人可没有血营在中间隔阻,就是自己登临后时,也没有上表祝贺。因此这个人很有可能对李旦心仪。

    但那一次薛讷之所以挺兵西上,是给王画创造一个机会的。这一点韦氏却没有眼力看出来。

    也不是薛讷就是李旦的人,但薛讷肯定对韦氏不是很满意。

    她在心中冷笑一下,心里说道:让薛讷到秦岐来,趁了你的心意。

    不过脸上没有什么不满,擦了一下眼泪说道:“叔叔,此事孤再来想一想。但眼下局势紧张,还希望叔叔助孤一臂之力。”

    李旦说道:“后,臣弟会以国事为重的。不过后主掌朝政,还是后亲自做主,才合制。但臣弟会知道事情轻重的。”

    后面一句话也是十分含蓄。对内不好说,对外我会同你一道联手。

    丢下了这个信息后,李旦这才站起来告辞。

    应当这一次李旦前来,话说得不多,然而让韦氏感到十分满意。眼下局势,既然对李旦动手不利,必须将他稳住。同样,王画大军没有潜入长安,李旦也想将韦氏稳住。

    可是因为崔日用的背叛,终于使局势向李旦一方倾倒。

    韦氏看着李旦离开了,脸上的神情变得冷峭起来,眼水也不流了。但提起了薛讷,她倒想起了一个人,郭元振。

    于是将吐蕃使者再次喊来,签订了协议,同意了吐蕃人的要求。但再警告,在郭元振没有离开大非川时,千万不要对吐谷浑人用武。

    只要将郭元振调走,换成了一个亲信前往西域,这样使西北二十州前后被朝廷军队挟击,那么血营的威胁将会立即解除。如果吐蕃人出兵大非川,就是王画不会为大非川,为了积石山,也要出兵大非川,将大非川扼守住。

    那么血营又要与吐蕃人血战恶战。朝廷不出兵,血营也会出现严重损耗。当真吐蕃人是吃素的。一旦得到大非川之利,倾国之兵来犯,血营就是想战胜,都会十分困难。如果自己再趁机派兵两面夹击,血营很有可能全军溃败。

    西北的危胁自除。

    当然,眼下还得将血营安抚好,不能交战。

    吐蕃使者得到韦氏的答复,十分高兴地离开。但他也怕夜长梦多,这一行前来长安,一共十几个人,他将这些人分成了两,一是主力人马,顺着唐蕃古道,也就是经过鄯州到大非川这条线进入吐蕃。

    他自己带着几名手下,悄悄地从秦岭,出骆谷关,到午关,到达洋洲。再从洋州入蜀。这一条道进入吐蕃最近,但道十分艰难。

    这是害怕被王画察觉,将他们这一行人扣下来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