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往事 (第1/2页)
真田诚望着赵知秋。 眼前的赵知秋,比起两年前高了,也壮实了,那曾经的稚气仿佛也消磨了不少,只有目光仍然是坚定和倔强的。 真田诚想要板起脸来训斥他一顿,又想温言抚慰,这两种念头直如两支军队一样,在他心中激烈的交战着。 自赵知秋的父亲把小赵知秋托付给他后,他就一直当赵知秋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看待,唯恐亏待他半点,前些年家境窘迫时,宁肯让自己的孩子吃些亏,也不愿赵知秋受委屈,为此,三个孩子还闹过别扭。 其实自己的妻子也是过世的早,说起来两个孩子也受了不少苦,但一来赵知秋是朋友所托,二来父母都不在了,比起自己的孩子更可怜,因此真田诚自觉应该对赵知秋更好一些。 真田诚心中叹了口气,又望了望赵知秋,见他容貌已经和他父亲有七分相似了,不由得又想起往事来。 明心止镜流刀法精妙,在日本诸流派中算的上是出类拔萃,只是影响面不如柳生新阴流一类的那么广罢了。真田诚悟性极高,年纪轻轻刀术就已经相当了得,当年他到处挑战,战绩着实不凡,也就养成了他不大把其他流派刀法看在眼里的脾性。 他在北海道小镇居住时,偶然碰到赵知秋的父亲在练武,便起了比武的念头。开始赵建国不大愿意,结果真田诚成天登门,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套,赵建国无奈,便和他比了一场。 赵建国武功之高,比起现在的韩文悦云帆,恐怕还要强出不少,再者日本武术原本就发源于中国,论巧妙远远不及,况且赵建国内力也极是不凡,而真田诚不过是凭着多年修炼稍稍有些根基罢了,这场比武几乎是毫无悬念,真田诚败的心服口服。 不过明心止镜流刀术,确实也是精妙异常,赵建国连连称赞,句句由衷,真田诚心折对方豪气,这番交情就这么结了下来。 后来两人来往更密,赵建国问起真田诚家道中落的原因,等知道后才恍然大悟,不由得对他起了敬重之心,交情便更深了几分。 原来,真田一家正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是败落下来的。 日本侵华前夕,军方号召国内众流派武术家前往中国挑战,目的自然是打击中国人的信心。中国人对于自古流传的武术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假如以日本功夫打败名望不衰的中国武术,那么对于中国人的士气方面,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须知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尚武,便是极难战胜的,尤其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先天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其时日本举国上下受军国主义思想左右,武术界更是如此,上至一派宗师,下到普通武士无不兴高采烈,自觉到了为天皇效力的时候。 当然,其中也有少数理智的声音。比如当时就有一个流派的宗师提出,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恐怕没那么容易击败;也有人说,武术交流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被当做政治或者军事上的工具,更何况中日武术颇有渊源。 可惜的是,这种理智的呼声很快就被淹没了,并且被激进派分子冠以大和民族的败类、下等人等等称号。 真田家也属于这类人中的一员,而且处境更惨。 明心止镜流上代宗师曾随高杉晋作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同高杉晋作一样,对中国抱有很强烈的好感,同时对中国武术也是极为赞服,受到这种熏陶,明心止镜流的后人自然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因此,当时的真田家宗主提出,切磋交流才是武术的主旨,以这种方式来打击其它国家民众的崇拜和信仰,不是一个武术家应该做的事。 这话充满了武术家的尊严,同样相当正确,但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类似真田家这样的人非但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连能不能善终都是个问题。 军方动员会两天后,少数不肯服从的流派宗主,被以叛国罪拘捕,真田家也同样无法幸免。 好在当时有人提前通知了真田家,宗主把众人提前遣散,至于他自己,却不能离开,原因很简单,他离开了,就是真的叛国了。 接下来就没什么悬念了,真田家一路向北,终于在北海道的一个小村落落了户,而那位宗主终于没能坚持到战争结束,便死在狱中。 前面提过,日本是一个重传统的国家。等到战败后,日本重建,许多传统的文化被重拾起来,真田家才得以复兴,这却已经是过去多少年的事了。 其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交往,这侵华一事始终是心中芥蒂,赵建国知道这些之后,不由得对真田诚刮目相看,才有了后来“托孤”的事。 真田诚一直认为,凭赵建国的身手人品,在中国应该是足以干出一番事业的,而他反倒远来日本甘做一个种地的,这里面的原因让人实在猜不透,好几次问起,赵建国总是笑而不答,真田诚知道恐怕事涉对方隐私,因此也不再问了。 另一方面,赵知秋竟然丝毫不会武功,这也让真田诚大是纳闷,不过略略一想,恐怕是赵建国觉得孩子年幼,还不到学武功的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