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裴度还带 (第2/2页)
生,请问先生怎么称呼…….” 裴度出了慈恩寺,腹中饥饿,正在街上寻找合适的饭馆准备去填饱肚子,不想迎面又碰上了那个脏兮兮的乞丐道士,正想躲开,没想到那个道士却迎上来盯着裴度的脸说道:“真是奇怪,你的面相怎么半天儿不见就变了呢?明明是贫困终生的穷命,怎么现在看起来却贵不可言呢?” 裴度无心与他纠缠,就说到:“无论你怎么说,我也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了。” “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又不是乞丐,这附近谁不知道我桑道茂为人看相还没有走眼过。半天时间你的面相就发生这么大变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大事,积了阴德。”道士说道。 裴度实在不愿和这个道士纠缠,施了一礼说道:“在下还有事,请道长不要再纠缠了。” 道士心有戚戚地说:“他日出将入相,别忘了告诉别人,是慈恩寺外的桑道茂最先看出来的。” ……… 唐代还处在科举考试的初创阶段,年年正月未过完就开科考试,考试科目也很多,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博学鸿词科、明法科、明算科等五花八门的几十种。武后临国之时还曾经以诗赋取进士,结果作诗之风席卷全国,上至朝廷大员,下至三尺孩童,吟诗作赋蔚然成风。曾经有件趣事,太学博士李涉前往九江探望弟弟,船行至浣口不幸遇到一群江盗打劫。匪首是个雅贼,一听李博士在船上,不再抢掠金帛,改为求诗一首。李涉不慌不忙送出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没有抢他钱财,反而还送了许多财物给他。 唐朝每年开科考试,不似后世科考那般需三年一次,每次只考经史和策论。虽然唐代考试科目选择性很大,但是录取人数却很少,每年科考只有几十名考生能进士及第,因为今年是德宗整寿,录取人数增加了一倍,所以称为恩科。因为相对于进士科而言,其他科的考试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当时有一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形容进士科的难度。 贡院(科考的考场)设在礼部的南院,相对于现在条件很寒酸,在廊庑下席地而坐。裴度跟随着大多数的举子一样,挑着灯笼、携带者考试用具---三只标准的蜡烛、木炭、餐具等来到了考场。经过严格的搜身及核对后,考生陆续走进考场。进士考试共三场:第一场是杂文,一诗一赋;第二场,贴经;第三场,策文。考试时间是从考题公布的早上开始至晚间三只标准蜡烛烧尽为止,吃饭时间也计算在内。 礼部侍郎、知贡举刘太真公布完试题后,举子们首先要仔细看考题中是否有自己的家讳(祖父或父亲的名字中使用的字),如果有,则不能参加此次科考。果然,有两个举子不一会就交了规定格式的假条“牒某某,忽患心痛,请出试院将息。仅牒如的。”然后还要装作真的心痛那样,手捂胸部、表情痛苦地离开了贡院,其实他们是因为不能应考而心痛,根本不是身体有恙。 …….. 裴度是轻车熟路,刚到掌灯时分已经完成了考试。刘太真在贡院内来回巡视,看到裴度早早完成了试卷,不禁在裴度身边驻足看了看,然后转身又开始巡视,裴度又足足又等了三只蜡烛时间,才和举子们一起交了试卷。 ……. 出了考场,一身轻松的裴度却不知道自己在考场的情况已经被刘太真记下了。 其实刘太真这个知贡举的差事真不好干,因为每届科考,权贵及重臣都有亲近子弟应考,为了能保证这些人顺利考中进士,基本上都要给这些举子另设“别头试”,所谓“别头试”,就是另外的考试题目和考场,只有这些人都录取了以后还有名额,才能给那些寒门子弟的佼佼者。这次科举之前,礼部尚书萧昕就知难而退,告病请假了,一向做事唯唯诺诺的刘太真作为礼部侍郎责无旁贷,只能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次科考需要参加“别头试”的权贵子弟比往届都多,如果单设考场,恐怕寒门子弟这个考场最后很可能无人中进士,所以刘太真干脆好人做到底,把考题提前泄露给了各权贵重臣,让他们的考生先背好答案,然后到考场再默写出来。这次考试众位考生混在一个考场,最后出榜寒门考生真的不能考中也不至于闹出乱子。实际上这次科举还没开考,刘太真手里真正能留给寒门子弟的进士名额所剩无几,所以他在考场中不断的巡视,希望能把这有限的名额给真正有才的寒门举子。因此,当他看到了早早就答完试题的裴度,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当然,还有一个叫杨巨源的举子也给刘太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