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裴度还带 (第1/2页)
李泌在成都静静地等着软筋散的解药,其实他心中很着急,毕竟离开长安已经大半年了,虽然韦皋看过进奏院状,说京城这半年除了科考由礼部侍郎刘太真主考、皇帝寿诞后下诏加大了宫市规模、几个小人物的官职有些变化外,长安没什么大事发生。但是李泌还是希望身体能早点恢复,毕竟自己的计划很紧迫,还有很多人需要回到长安去亲自考察。 事实上长安城这大半年还是有很多事情发生的,最主要的就是裴度已经中了进士并正式进入了官场,这些还要从这届科考开始说起。 裴度一个人在长安准备科考,闲来无事,一天早晨决定到慈恩寺去看看。 这慈恩寺(现在称为大慈恩寺)在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是为了纪念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而建,后来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回到长安以后,太宗把慈恩寺御赐为玄奘译经的地点,后来继位的高宗又应玄奘的请求敕建了一百八十尺高的大雁塔,塔下立了两块石碑,一块是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高宗皇帝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碑文都是时任尚书右仆射、河南公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本来修建大雁塔的目的是专门用来贮藏从天竺取回的佛经和佛骨舍利的,可是从中宗时代的新科进士张莒(ju)偶然即兴将同科进士的名字题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以后,后来的进士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这“雁塔题名”成了中进士之后与“杏林探花”、“曲江宴饮”一样的的必然流程,因此,慈恩寺不仅是善男信女礼佛许愿的地方,还是各地举子心中的圣地,其香火在长安各寺院中最是旺盛。 裴度刚走到慈恩寺门前,突然从路边窜过来一个混身脏兮兮的道士截住他,口口声声要给裴度相面。裴度知道此人必是腹中饥饿,从钱袋里掏出一枚铜钱递给他,说道:“在下一向奉行积德行善则灾祸不至,对待窥破天机并解灾度厄之事并无兴趣,看相就不必了,我一个待考举子囊中羞涩,买张面饼去充饥吧。” 道士接过钱,看着裴度说道:“举人还这么小气,看你的面相也是穷命,这次肯定中不了。”说完掉头就走了。 裴度听了很生气,倒不是自己给了钱这道士说自己考不中生气,关键是当乞丐也应该会说几句好听的话呀,这么不会说话没被饿死也真是奇怪。好在裴度还是很有风度的读书人,也没必要因为这不懂事的乞丐道士一句话而坏了自己游玩的心情,于是信步向寺内走去。 寺内香客并不多,在大雁塔下,裴度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自己曾经“雁塔题名”的痕迹,因为自己昔日的题名被风雨侵蚀的已经很模糊了。回想当年自己中进士后虽然也提过名,但是因为看不惯jianian相当道,最后没有参加吏部的判试,到如今还是一介白衣书生,不免心生感慨,自己这次为了重振大唐再进长安,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 离开大雁塔信步闲逛,裴度不知不觉来到了大雄宝殿门口。 只见殿内只有一个双手合十的妇人在虔诚的跪拜,口中念念有词地向着莲花宝座上端坐的佛祖虔心祈祷,一番祷告之后起身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大殿,在大殿门口与裴度擦肩而过。 裴度抬腿走进大殿,看到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台上,本不信佛的裴度不禁心生敬畏,忍不住也跪在佛像前叩拜。刚要起身,忽然看见拜垫前有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发现里边是两条名贵的玉带,心想可能是刚才那个妇人遗落的,于是赶紧把包裹收拾好跑出大殿寻觅刚才那个女子的身影,可是哪还有半点踪迹。看来这个女子拜完佛以后如此着急离开,家中一定有什么急事,这么贵重的玉带遗落在这里肯定心急如焚,反正自己也没什么事,裴度就站在大殿门口静心等待。 转眼日上正中,饥肠辘辘的裴度等了大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寻找,刚要离开,却见到那个妇人回来了,她急匆匆快步朝这边跑了过来,那妇人还在台阶下就看见裴度正拿着自己丢失的包裹,踉跄着冲上台阶,直奔裴度面前就把包裹抢到了手里。 裴度暗想,看来这个包裹对妇人来说极为重要。但是,为了确认失主,裴度还是问道:“请问这位大嫂,这包裹如果是你的,还请说出里边是何物?” “这是我的,里边是两条玉带!家父病重,我本来是准备拿着两条祖上传下来的玉带到当铺去抵押些钱为家父治病的,路过慈恩寺,心中想着为家父在佛祖面前祈求佛祖保佑,没想到心中慌乱,却丢在了这里。” “上午在下于佛前看见了这个包裹,猜测可能是您丢失的,一直等着您,既然物归原主,大嫂还是赶紧走吧,令尊的病情不能耽搁!在下告辞。”说完,裴度略施一礼转身告辞。 妇人赶紧说道:“我还没谢先生呢,哎,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