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第5/7页)

大臣娘赤桑为请婚使节,率领三十个随从人员,带上珍贵丰厚的聘礼和请婚奏函,前往内地,去向中宗皇帝请婚。”

    偌尔曼:“大王讲一下求婚的过程,以便我了解其中的内容?”

    喇嘛王:“行。娘赤桑带领着随行人员,顺利地倒了京城长安。安顿以后,便向中宗皇帝献上请婚奏涵和聘礼。皇帝看了十分欢喜,答应把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姜檫拉温,以示自己对女婿称心如意。”

    喇嘛众臣:“那金城公主是否称心满意?”

    喇嘛王:“这个金城公主听说,让她嫁给边陲吐蕃王子姜檫拉温,心中不禁疑问,不知是喜是忧。因为她不了解吐蕃的情况,更不知王子姜檫拉温的人品模样,不免有些彷徨。”

    扎布:“金城公主后来对此婚事,又会怎样?”

    喇嘛王:“幸好她有一面神奇的宝镜,能照见未来和远方的事物。于是,便取出来对镜观察。这一下,她从镜中看到吐蕃的雅垄地方富庶美丽,王子也英俊威武,因此就打消了她的顾虑,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这门婚事,准备到吐蕃来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真好,公主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可她怎样离开内地?大家还不知底细。”

    喇嘛王:“当金城公主准备出发时,中宗皇帝一再嘱咐她,要为汉藏友谊多做些有益的事。离京前,还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又亲率文武百官送到始平县。”

    纪蒲泰:“由此可见,中宗皇帝对女儿金城公主的喜欢!”

    喇嘛首相:“这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偌尔曼:“金城公主的故事,可载史书?”

    纪蒲泰:“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据汉文史籍和部分藏文史料记载,于公元710年(唐景龙四年)嫁给吐蕃地方的赞普赤德祖赞。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在吐蕃去世。”

    偌尔曼:“可惜!又失去了一位汉藏友好使者。史书怎样记载她的事迹?”

    纪蒲泰:“据史书记载,金城公主去吐蕃后,曾派使者至长安‘请毛诗、礼记、左转、文选。’等书籍。并屡使请盟,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团结,加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贡献。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赞普赤德祖赞上书中宗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史书上就是这么说。”

    偌尔曼:“由此可见,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重大政治影响!但赞普又是何意?”

    喇嘛王:“赞普,是藏语音译,也是藏族当时对其首领的尊称,意为有权势、勇猛、威严等。”

    偌尔曼:“赤德祖赞这个名称,可得给我解释清?”

    喇嘛王:“蒲泰可否知道?说给他听。”

    纪蒲泰:“遵命。我只依史料介绍。”

    喇嘛王:“也好。让大家也知道知道。”

    纪蒲泰:“赤德祖赞,又称梅阿充,汉文史籍中称为弃隶缩赞,皆藏语音译。公元710年迎娶金城公主,约704—755年在赞普位。”

    喇嘛王:“说得对。由此可见,你对汉藏联姻的故事,研究颇深!”

    纪蒲泰:“在大王面前,我还是个门外汉。请大王将未说完的故事讲完?”

    喇嘛王:“我看离天亮还有时间,就把金城公主的故事讲完。那个金城公主对文学艺术特别喜欢,出发时,她用车马载运着各种工艺典籍,和几万皮锦缎,带领着乐工,杂技等随行人员,由婚使娘赤桑引路,络绎不绝地往吐蕃进发。”

    扎布:“路途遥远,会遇到啥呀?”

    喇嘛王:“这真叫你言中啦。不幸的事终于发生啦!”

    喇嘛众臣:“啊呀,那会发生什么事呀?”

    喇嘛首相:“大家也都担心着呀!”

    喇嘛王:“究起原因,原来,当着中宗皇帝许婚和金城公主从长安起程的消息,传到吐蕃地方时,赞普赤德祖赞和大臣们,以及全体平民百姓都欢喜不尽。特别是王子姜檫拉温更是激动异常,朝思暮想。当时,他禀过父亲赤德祖赞,带着众多随从,骑上骏马,离开家前去迎接金城公主。”

    扎布:“那王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

    喇嘛王:“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不幸死去了。”

    偌尔曼:“这可是重点噩耗!这不幸之事,还不把金城公主击倒?”

    喇嘛王:“这种事儿,搁在谁身上也受不了!那时,金城公主和婚使娘赤桑以及汉族、藏族的随行人员,已经来到汉藏两族交界的地方。”

    扎布:“大王。这支队伍又会怎样?公主又怎样想?”

    喇嘛王:“得知噩耗,金城公主万分悲痛。无奈之中,她又拿出宝镜,一探究竟。谁知,镜中原来的那个年轻英俊的王子不见了,出现的是一位其貌不扬、满脸胡须的老人。这让金城公主伤神,她想:是自己当初看错了面貌,才使镜中的人物颠倒,少变老,还是宝镜有毛病造成混乱?还是发生了意外不幸!她为此万分悲痛,手中滑落了宝镜,摔成两半,陡然间,变成了两座大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偌尔曼:“这可真是历史的奇传!原来日月山之名,出自宝镜。那金城公主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喇嘛王:“为了表示自己的思念,金城公主用银琵琶伴奏着,用笛子伴奏着,唱着悲歌抒发哀情:‘西方印度虽有神圣佛法,但得经过尼泊尔,那个地方隔着喜马拉雅山太远,太险,我想去印度求佛太难,想到婚姻是在太伤心;想到中原汉地,虽有星算学,但离父母路途太遥远,我要回家见亲人也很困难,想起这些都让我难过;现时吐蕃虽有赞普,但目前大臣太凶狠,因此吐蕃的大臣罪恶大,这让我想起害怕!’这就是公主心里的话。”

    偌尔曼:“金城公主为什么会唱出这样的话?难道吐蕃地方有叛乱啦?”

    纪蒲泰:“这事儿,我给你说吧。藏文历史书中,在金城公主的歌词里,特别对吐蕃的大臣加以指责。”

    偌尔曼:“她为什么指责大臣?难道大臣中出了坏人?”

    纪蒲泰:“这可能反映了当时吐蕃地方政权内部争权斗争剧烈,贵族大臣都想独专政事,危及王室权力的情况,表达了王室对贵族大臣的敌对情绪。当时,祖母没禄氏辅佐赞普赤德祖赞,极力争取唐中央政权对吐蕃地方王室的支援,请婚金城公主,汉藏联姻即其措施之一。下面还是得听听大王的意思,继续讲文成公主的故事。”

    喇嘛王:“当时,那歌转传到拉萨,大臣们听见,便禀告了赤德祖赞。他听了也很难过、同情,赶快派使者去对公主说:‘我的神子一般的儿子姜檫拉温,是配得上给你当丈夫的。可他在迎接你的路上不幸去世了。如今,你是愿意照藏族的风俗习惯,来这儿嫁给我呢?还是愿意回自己家乡,请你自己考虑决定吧!”

    喇嘛众臣:“那金城公主怎么办呢?请大王讲吧?”

    喇嘛王:“金城公主听了这话,心里想道:‘这是我的命啊!可惜年轻英俊的王子,为迎接我而去世了。从内地临来时,父皇嘱咐我要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多做些事情,我要遵命照办;再说,姑娘只能出嫁一次,所以,为遵父命,我不该返乡回家!于是,便对使者说:‘为了汉藏两族友好,到吐蕃地方去我下决心了!请你回去禀告赞普。’。说完,打发使者先回去,自己便带领随行从众,继续前行,不久到了拉萨城。下面还是让首相说说以后的事情?”

    喇嘛首相:“遵从大王之命。当听到消息,赤德祖赞和臣民们都兴高采烈,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列道为金城公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