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三十四章、第四节 二十八宿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第四节 二十八宿 下 (第5/5页)

只好再讲讲。我国二十八宿中,有牛宿和女宿,伊朗古代(波斯)的摩羯宫星座,则由羊和一人牵牛的图像来表示,这似乎是将古希腊和中国的星象结合在一起。”

    喇嘛王:“那你可说明其中的道理?”

    纪蒲泰:“我国的女,虚,危宿相当于西方的宝瓶座,在印度,则以一女子纺织来表示。”

    喇嘛王:“那看样子,是织女的形象。这事难道就这样相像?你只管说下面的事,索性详细讲一讲。”

    纪蒲泰:“我首先对您讲,然后您再去宣扬。”

    喇嘛王:“对,这样我就心花怒放。”

    纪蒲泰:“我们谈了几乎一整天又一晚,大家都相互吐露了心愿。”

    喇嘛王:“你怎样想?就索性谈完,省得大家有遗憾。”

    纪蒲泰:“我国除牛宿和女宿外,另有织女星和牛郎星(即河鼓星),印度的二十八宿,则以织女星代表牛宿,河鼓星代表女宿。由此可见,我国初期也曾将织女星和牛郎星算入二十八宿,以后才改用较暗的星,就是现今的牛宿和女宿。”

    喇嘛王:“那是为何呢?”

    纪蒲泰:“据学者们研究,五千年前,织女星在牛郎星之后(今日则早已相反),所以,我国牛宿排在女宿之前,还保留这远古遗风。”

    喇嘛王:“经你一说,我们心里才明。可中印之间的星宿文化,又是如何沟通?”

    纪蒲泰:“我只说一句话。由于后来织女星到了牛郎星之前,印度则只好用织女星来代表牛宿。”

    喇嘛王:“你这样解释,也行。这说明,正好与原意相反,那些星未能放在原来的位置,这种文化现象,今天看来,在中印文化传播过程中,还是很有趣的。”

    喇嘛众臣:“大王,说呀,说呀。现在,您只有很短的时间,给我们谈谈你的心事。这可是您的权力,时间不多啦,您可得再给我们说一说呀?”

    喇嘛王:“哈哈,我的心感到舒畅,那我就讲讲。我说的故事是,我国《诗经》中,便有牛郎星和织女星。还有,《荆楚岁时》也载有,最早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所以,人间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以乞巧。’”

    喇嘛众臣:“这故事真好,常听人传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可不知啥道理。若大王不说来龙去脉,我们还真不知道。”

    偌尔曼:“我来道木里,才听到这故事。可织女究竟织得啥东西?”

    扎布:“此时,你总是听着,却不肯开口。”

    偌尔曼:“对这种民间故事,我了解得很少,不知道,怎敢胡闹?”

    纪蒲泰:“那我就给你谈谈贵重的衣料,这你可知道?”

    偌尔曼:“这我也知道得很少,是个缺陷,也只好听你谈谈。”

    纪蒲泰:“我国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布,以我的见解,其功不亚于四大发明。”

    偌尔曼:“从古到今,西方人都喜欢丝绸,热衷于绫罗绸缎。那既然有这么大的贡献,是何人发明缫丝养蚕?”

    纪蒲泰:“那我直截说吧。相传,黄帝夫人嫘祖发明养蚕。另外,还有蚕马的故事。《易经》,《山海经》亦有养蚕缫丝的记载,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当亦最早起源于我国。所以,我国有天文学家曾考证织女的故事渊源,并作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喇嘛王不由地发出感叹。他说:“这才考出了真东西!由此可见,民间故事,并不只是听来好玩,它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科学价值,是值得后人研究的。可惜,有志于此的人尚少,甚至几乎湮没了古老故事的真谛。可惜,可惜呀,历史流传的真东西,后人竟有所不知!”

    纪蒲泰:“否则,一定可以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远古故事来。”

    偌尔曼:“一谈起中国的远古故事,我可是个门外汉,就觉自己愚蠢,智力不够。”

    纪蒲泰:“现在不能跟你说这个,时地亮不宜,不能怪你。我知道,你还未成熟。”

    偌尔曼:“研究中国历史,我知道,也不可能即刻便成熟,还的考多学西多读书。”

    喇嘛王笑啦:“所以,一切都在变化,你要中国化,就得学着跟中国人说话,多学点历史呀。”

    偌尔曼:“好吧。在这深夜,我和头脑热烈的人混,就好象听千百人的声音,什么都谈。这就是上帝恩赐给我的天才。可见,木里我没有白来。”

    喇嘛王:“所以,你这滑稽的想法感染了大家……哈哈。”

    外交大臣:“可是,当他一旦压榨出肚里的聪明,所有的想法,就由然而生,因此被人所爱。”

    喇嘛王:“他们二人,可都是英俊青年的精髓。说出的东西,大部分都对。”

    偌尔曼:“我的伙伴,可是个当机立断,聪明绝顶的人,我在他面前可要退避三舍。还是让他作最后的总结,再结束这晚会,总觉会好些。”

    喇嘛王:“啊,法兰西,能有你这样不卑不亢的小伙子,也证明这个国家是先进的。不过,为了不受外国的影响,大家可都不能盲目崇拜外洋。”

    喇嘛众臣:“大王的话,我们会牢记心上,让您的言语,作为我们行为坚固的马缰。”

    偌尔曼:“我在木里这间屋子里,看到了这一切,却觉得有无穷的慰藉。以前,我从未天见过木里的语言,从未看见木里人的脸庞,这不算荒唐。因为,我就好象在我自己的法国,跟许多老朋有欢聚一堂,觉得和自己的故乡一样。”

    喇嘛王:“那好。就让蒲泰作最后的演讲,也无妨。”

    纪蒲泰:“好哇。那就让那一切不纯洁的思想一扫而光。”

    喇嘛王:“无论谁叫我守旧派也无妨。可我就想听听你们的新思想,以便充实我幼年时代所学习的知识,来改造一个崭新的木里。好吧,年轻人,你可以将你的思想大胆发表?”

    喇嘛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等待着这位青年宣讲。他们每个人心里都象喝着一碗鲜汤,在品味新内容的滋味,滋润他们的心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