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八章、第四节 禹王劈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第四节 禹王劈江 (第1/5页)

    偌尔曼:“那佛教的信徒如何去实现?”

    喇嘛王:“按照佛教《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只有佛陀的慈悲心才臻至园满,无限。”

    偌尔曼:“我有许多事不明,其中,佛这个名称是啥意义?佛教都有那些法宝,给人以教导?”

    喇嘛王:“那我先说佛。‘佛’这个名称是外来语,来自于古老的梵文,是‘佛陀’的简称,汉文的意思是‘觉悟者’。”

    偌尔曼:“何谓觉悟者?”

    喇嘛王:“但仅仅称为‘觉悟者’,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了‘佛’这个名词,尚不能完整,清晰,圆面地表达佛的真正含义。”

    偌尔曼:“那从哪里说起?才能让我理解真正的含义?”

    喇嘛王:“‘佛’是经过了非常久远的时间的修持,破除了所有的障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圆满了一切福德和智慧,独具八种特质,证得四身,彻底从凡间的迷失中觉醒的‘觉悟者’。才算成佛……”

    偌尔曼:“那释迦牟尼为什么称为佛陀?您得给我说说?”

    喇嘛:“释迦牟尼还被称为本尊,世祖,但广称佛陀。释迦牟尼佛显密教派共尊之本师。释迦牟尼,意为‘释家族的圣人’,佛为‘佛陀’的略称,意为‘觉悟者’。说到这里,你明白吗?”

    偌尔曼:“我还没有觉悟,还在混沌中,这其中的奥妙怎能理解清?”

    喇嘛王:“但愿今后你在觉悟中?……”

    偌尔曼:“不过,我心中还有一句话要说?”

    喇嘛王:“请讲,只要是问佛陀,我也不怕罗嗦。”

    偌尔曼:“那我就再问,什么是释迦牟尼佛?他是印度人,但他的具体出生地,对我来说,还是个秘?请您具体讲明细?”

    喇嘛王:“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城,是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

    偌尔曼:“这意思我懂了,意为‘释迦族的贤哲’。”

    纪蒲泰:“释迦牟尼立志出家,普度众生,苦于修行,企图找寻一条能够解脱身心痛苦和忧愁的道路。可谓历尽艰辛,向人们宣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

    喇嘛首相:“不错,他为此放弃了显赫的王位,舒适安逸的生活削发为僧,在尼连禅河岸边苦修了六年。他尝尽了万苦千辛,然而,获得的却是枯槁的面貌,和赢弱的体质,远远没有实现他原先期望的精神解脱。”

    偌尔曼:“那后来结果如何?”

    喇嘛首相:“事实使他觉悟:苦行是徒劳无功的。于是,他决意放弃苦修。”

    偌尔曼:“那他最后去了哪里?又怎样创立佛教的?”

    喇嘛王:“这我来告诉你。净饭王得知儿子离家出走,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在王族中,选派了乔陈如等五名青年作为侍从尾随他。悉达多走到尼连禅河中,一洗六年来的泥垢,又接受了一位牧羊女供给的牛奶。慢慢地恢复了体力,人也有了生机,精神了许多。然而,尾随他的无名侍者,以为他丧失了信心,便离他而去。于是,他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菩提伽耶附近,面对东方发愿说:‘我今要是不能证得无上大觉,宁可死也不起此座。’经过了七个昼夜的苦思冥索,悉达多终于战胜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烦恼魔障,在最后一天的黎明时分豁然来朗,彻悟到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门径,从而成为无上大觉的佛陀。”

    偌尔曼:“一听大王一说,我也开朗了许多。我们的探险考察活动,就象佛陀修行,一生主要在一些地方进行活动,在那里向弟子们讲解佛法。所以,我们要效法他的精神,考察藏传佛教的历史,供后人学习。”

    喇嘛王:“只要有佛心,考察就能成功。”

    纪蒲泰:“据资料查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主要带领其弟子,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活动。”

    喇嘛王:“你说这,我赞成。他一生宣扬佛教长达四十五年,基本上是在这一地区教化众生。下面,还有谁补充?”

    喇嘛首相:“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弟子游化四方,把传教传播至范围更广的地域。”

    喇嘛近臣:“依据斯里兰卡《岛史》,《大史》等记载,佛陀曾到过斯里兰卡并留下遗迹。”

    喇嘛王:“这一点,我要纠正你。这些都无据可考,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好吧,关于佛教的探讨暂到这里。我们以上的话题还未谈完,现在要书归正传,再接着议论灾变,我要听听诸位的高见?宣扬佛教普渡众生,以便人类今后有所防犯,尽量减少避开灾难。”

    偌尔曼:“那我们就接着谈。汤因比说过:‘在任何民族的框架内,都不可找到一个可理解的历史研究领域,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历史地平线,扩展到整个文明的视野上来加以考虑。”

    纪蒲泰:“这个问题值得考虑。以我所见,从远古洪荒时代,到今天的科技的高度发展,历史并不是一条完整延伸的直线,它扭曲,掩盖,断裂,毁灭着历史不同时期的文明,又联接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发展,将断断续续的文明延续下去。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由不同的人群的组成。所以,世界五类人种,代代相传,去创造文明,书写历史。”

    喇嘛王:“你是说,文明之光产生于大地纷繁变幻的劫难之中?”

    纪蒲泰:“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文明都是建筑在过去几经毁灭又重新创造的文明层之上,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喇嘛王:“你的意思是,地球存在着文明毁灭之谜?废墟下曾有过文明辉煌?让我们不得不去幻想?”

    纪蒲泰:“大王,随您怎么想?”

    偌尔曼:“大自然创造了人,人创造了文化。才能记录下远古的灾变,让后人看。”

    喇嘛王:“当大地孕育了人类,遍洒了智慧之光,人们才有了幻想。当灵感的触角伸向莽原,人们开始劳动生产,奇迹便产生了。有毁灭,就有创造,有生就有死,这就是轮回。人暂短一生,轮回很短,历史很长,轮回一次,就是论万年算,但比起大大地还是短暂。由此可见,佛教的轮回万古不变,真是高见。”

    纪蒲泰:“我们的科学考察,就是一种解谜的活动。有学者明确地指出,把这种解谜活动分为猜测和反驳两个过程。”

    喇嘛王:“这若按佛教讲,叫辩经。可,今天咱们还未达到这种境地,待以后我们将继续。现在,我们只是探讨些肤浅的东西,但,这已够我们费一阵子神思了。往下,你们还有啥说的?”

    纪蒲泰:“不错,有些学科,在过去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天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占星术,神秘的炼丹术孕育了化学……在过去,每一个刻学都曾被迷雾包围,今天成为科学常识的东西,都曾经显得荒诞离奇,不被人们注意重视。”

    喇嘛王:“蓦然回首,人类在惊叹祖先伟业之际,又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千古之谜。”

    纪蒲泰:“文化就是在不断造谜,和释谜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发展的。”

    喇嘛王:“在座的谁还往下续?”

    偌尔曼:“由于早期文明产生的地点不同,所处环境互异,其文化载体也就存在这差异,才产生了人类不同的历史。由于各个文化单位形成的时间不同,地域各异,演进方向不一,才产生了不同的族群和人种。”

    纪蒲泰:“所以,远古文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情形。”

    喇嘛王:“不错,《吕氏春秋》云:‘禹东至搏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捪?)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趾孙扑续满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