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第三节 康巴藏民 (第7/7页)
习?” 纪蒲泰:“那是天经地义。让他更加欣慰的是,该寺院所拥有的一整套《甘珠尔》和《丹珠尔》,是在扎什伦布寺刊印的,那是一种特别珍贵的版本。有人把这两大类著作,比作围绕西藏的两大山脉。它们都是保护藏传佛教内部生活的神奇屏障。” 偌尔曼:“所以,它更值得宣扬,不然的话,西方人怎能了解西藏!” 纪蒲泰:“尽管他们似乎仅仅包括(尤其是《丹珠尔》)‘一大堆不规范文字’,只能为非受奥义者提供很少的内容,但我们绝不能忽略这一切。对于这些深奥难懂的内容,西方人是不领情。” 扎布:“因为他们不懂!这是西藏人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是让我们的子孙看。” 纪蒲泰:“当然,大部分西方人都拒绝接受这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成功进入西藏的人中,只有很少人才理解西藏地区的真实面貌。” 偌尔曼:“所以,西方人对西藏的真实情况并不知道。但尚未进入过西藏领土的乔玛,已经比他之前和之后的大部分西方人,都更深入地理解西藏社会及其独特的社会秩序了。” 扎布:“那是因为他学习的好。” 纪蒲泰:“因为他是第一个或很少的几个人,凭着坚强的毅力学习,很艰难地接近了另一个特别重要的难题——藏文著作的神圣清净。” 扎布:“如此看来,他们也算是个藏传佛教的编外西方高僧?” 纪蒲泰:“也可以这么说。因为他在卡偌姆寺学习居住过。卡偌姆寺位于海拔3200米的一面陡坡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象泉河,江水自西藏高原咆哮奔腾而下,蜿蜒地通过喜马拉雅山区。再说,该寺院都是由石灰刷白的低矮又明快的房屋组成,屋顶铺以光亮的棕色盖板。它们依大山的草坡紧靠一起,一层层地排列,情同一群牧羊被悬在自然的静态之中,一动不动。还有,阶梯壮的小花园,在蓝天白云下,被微风吹动的白杨和垂柳包围,充满了生机。站在寺院间向下看,在覆盖了河谷的刺柏树林间隙,可以望到闪闪发亮象泉河的微波,以西的冈底斯山则更远。那巍峨的雪峰展现在玛法木措湖的天空,那倒影的雄姿闪烁这晶莹,显出风景画般的生动。” 老人:“啊!这就是那西方人在西藏学西的情景?” 偌尔曼:“多么美丽的风景!乔玛竟然生活其中,这也是上帝给他造成的福境?” 老人:“僧侣们也在那里修行?” 纪蒲泰:“那里看似宁静,但晨钟暮鼓,悠然伤感,可乔玛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年。供希望摆脱尘世而从事寂静三味修持的僧侣们,居住着许多间石屋,居高临下俯瞰着寺院,生活颇为艰难,乔玛居住在其中的一间。他经常下寺院,与喇嘛们一起去听课,完后再背负一两卷《甘珠尔》,攀登陡峭的山崖,回到自己的小石屋,刻苦诵读,日复一日地沉浸于学习修持之中,废寝忘食,似乎忘记了外部世界。” 扎布:“功到自然成,那乔玛不是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隐修山僧?” 偌尔曼:“他是学习刻苦用功。孟加拉医务部门的杰勒德,在考察卡偌姆寺时,曾拜访过他,那是他在寺院度过的第一个冬天,他发现此人‘埋在书堆中’,象是个痴迷的‘书虫’。” 扎布:“这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令人感动!” 老人:“不是‘书虫’,怎能啃动藏经?” 扎布:“那是他对藏学情有独钟!” 偌尔曼:“这是乔玛对西藏的深情。1842年,他可能用尽了一整套《甘珠尔》和《丹珠尔》后,才离开了羊拉寺。在此后的三年中,我们仅知道他很少的一些活动。因为他计划稍后在一个村庄与喇嘛桑结朋措会合。” 纪蒲泰:“那段时间,乔玛可能是独自一人,很少出门。” 扎布:“他为啥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纪蒲泰:“因为他在一封信中,抱怨‘缺少书籍,但身体却非常健康’。” 老人:“那他是啥工作状态?” 偌尔曼:“他一心钻研藏学,废寝忘食地坐在桌子边,从头到脚都包裹着厚厚的藏服,他穿着那些毛织物御寒,只露手眼,从早到晚时刻不断地写作,工作既不稍事休息,也不生火取暖,只是毫无变化地食用酥油茶制成的粗茶淡饭,不停地干……那个医生也会见了桑结朋措,他对这位身穿浑身遍是污垢袈裟的僧侣的深奥学问、充满了敬意,对他谦虚的高尚品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扎布:“他包裹的穿着是藏族的毛氆氇,虽粗糙但保暖,因此,他才能抗御高原的严寒。所以,桑结朋措才是乔玛的老师,学习的榜样!” 老人:“只有痴迷,才能学习。那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啥模样?” 偌尔曼:“我说一个西方人,名叫维克多雅格蒙于1830年秋,在西藏的象泉河流域探险,他可能与乔玛见过面。他对外人勾勒出了乔玛的一幅生动而又不太令人尊重的形象。从描述中,人们已经看清,雅格蒙对于使乔玛感到激动和醉心的西藏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山川地理,著作书籍都无动于衷?” 扎布:“同样是西方人,他为啥对这个西方人不动容?” 纪蒲泰:“在维克多雅格蒙的心中,他鄙视这个匈牙利人,认为此人是怪诞、滑稽可笑,而又相当哀婉动人近乎疯癫的家伙,他学习研究的东西不值一提,还满口胡说。” 扎布:“他给乔玛蒙上耻辱,真是个目光短浅的满口胡言的混蛋!” 偌尔曼:“乔玛虽然被他鄙视,但他的见证并非毫无意义?因为他的不敬,恰恰向我们证明,乔玛全神贯注于其藏学的研究,已经陷入深不可拔的境地,甚至几乎成为一个藏人。” 扎布:“那个可恶的家伙还怎样贬低乔玛这个人?” 偌尔曼:“维克多雅格蒙曾于该年9月在卡偌姆寺度过了两天,他发表的意见是:乔玛‘是一个年近四旬的小个子人,相貌相当丑陋,额头紧皱,眼睛怪异,并向太阳xue翻起,颧颊明显地缩了进去,面部似乎变形,其外貌完全如同一名鞑靼人;他的鼻子和嘴巴大而不端正,其长长的胡子已开始花白,他的服饰很奇怪,戴有卡偌尔人的那种民族失帽子,身穿蓝哔叽的睡衣,粗白棉短裤、丝袜和皮底鞋’。” 扎布:“那维克多雅格蒙又是怎样看待他学习的屋子?” 纪蒲泰:“在他的眼里,乔玛的小屋中,一切显得井然有序。但让他惊奇的是,其天花板十分低矮,以致于雅格蒙必须佝偻着腰而不能直立。房间只一一扇窗户,乔玛用了一块薄细布遮挡,但可以使一丝白色的光线透射进来。” 扎布:“既挡风又透光,世上竟有这样的玻璃窗?” 老人:“啊,原来乔玛是居住在这样的小屋!可见他学习的艰苦。” 偌尔曼:“乔玛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向舒适惟一的让步,是他亲手做的一个火炉,其四周被整齐地堆积在一起的书籍和纸所包围。” 扎布:“这是雅格蒙亲眼所目睹吗?” 偌尔曼:“当他走进房间时,乔玛正忙于用藏文书写。当他发现是一名欧洲人,前来拜访他时,便惊喜地一跃而起,并谦卑地向此人鞠躬。后来,还拒绝当着客人的面坐下来。” 老人:“两人都不坐下,怎样谈话?” 纪蒲泰:“因此,这两个人便站在低矮的天花板下,很不舒服地交谈,但另一个却很少发言。事实上,当时应该是一个滔滔不绝地讲,而对方虽然在洗耳恭听,却认为乔玛可能疯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