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三节 康巴藏民 (第6/7页)
西藏起到很大的作用。” 偌尔曼:“当时,摩尔克罗夫是在南亚对西藏略有所知的,第一个白种人。他的性格不乏生动新奇的特征。1811年,摩尔克罗夫偕孟加拉军队的一名上尉,随20名随从,在一名负责徒步测量距离的班智达,共同翻越了喜马拉雅山。” 扎布:“他们是否想进入西藏?” 老人:“这得听他俩讲讲。” 纪蒲泰:“摩尔克罗夫那次探险的目的,是沿印度河上游打开一条印度与西藏之间的通商道路。” 扎布:“这就是他的任务,他达到目的了吗?” 偌尔曼:“事情并非象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西藏的上层人物却拒绝与夷人谈判,还将他遣返到喜马拉雅山的彼麓。可他却因祸得福,得到了测绘印度河、象泉河上游盆地与玛法木措湖南岸一幅地图的机会。” 扎布:“有了这个机会,他可不吃亏?要不是他怎能把地图绘。” 纪蒲泰:“摩尔克罗夫在1819年又出发,他这次冠冕堂皇的使命是到布哈拉采购种马。但他也秘密地受命获得有关西藏西部,拉达克、克什米尔和阿富汗的政治及军事形势的资料。在4年间,他穿梭来往于斯利那加和列城……与克什米尔地区的头人建立了关系。这种事情使加尔各答非常震惊的是,他与他们缔结了政治协议。” 偌尔曼:“恰巧的是,在一次进行这种外交游戏的途中,他与乔玛偶然相遇了。这次偶然的机会,乔玛对他来说太珍贵。” 扎布:“那为啥?他对乔玛这样高看呀?” 偌尔曼:“因为,摩尔克罗夫没学过藏语,在英属印度没有任何人讲藏语,而且他还认为,依靠翻译是绝对不会令人满意的。如若学习藏文,乔玛却是一名了不起的语言学家,对他的用处实在太大了。可当时,乔玛由于缺乏经费而处境拮据。” 扎布:“那他可以借此机会拉拢他,为他服务呀?” 偌尔曼:“您真把这事儿看穿啦?因此,摩尔克罗夫建议他定居拉达克,在那里编写一部藏—英词典。” 扎布:“那乔玛是否同意?” 偌尔曼:“乔玛没钱,处境困难,漂泊不定的日子使他感到疲倦,他也确实非常需要钱,很想在欧洲订购书籍。因此,他接受了这一建议。” 扎布:“这正中摩尔克罗夫下怀,到达目的。” 偌尔曼:“摩尔克罗夫要求乔玛从事的工作,使他很中意。两人一拍即合,乔玛立即投入工作。这是一项先驱者的工作,在此前从未有人做过。而且这项工作也为他提供了一次从藏文史料中,搜集有关‘古匈牙利人’以及其西域后裔的资料。” 纪蒲泰:“其后,乔玛陪同摩尔克罗夫旅行。在列城,摩尔克罗夫让拉达克的一名大臣,帮助他为其旅伴寻找了一名藏文教师。他是一名喇嘛教博士,50多岁,叫格西。乔玛称此人为桑结朋措。曾在拉萨和扎什伦布寺学习过。他结了婚,(因而可能属于未经改革的宁玛巴古旧派)。此人当时(未与其夫人在一起)生活在桑喀(赞斯卡尔)这个小小地区,位于列城西南约9日行程的地方。乔玛于1823年6月20日到达了羊拉(Yangla)寺,在那里,他度过了16个月。” 扎布:“他写过书吗?” 偌尔曼:“很遗憾,乔玛这个略有驼背的小个子人,双眼阴郁,目光犀利,钻研学习,有些古板,政治头脑有些简单。为了掩饰一种受人怀疑的傲慢,他会呈现出一种无法惹人生气的谦卑。因此,乔玛不大倾向于了解机密事项,所以,他未能留下那一时代的任何直接记述。” 纪蒲泰:“但是,我在阅读他致苏巴图的英国外交代表的活动报告中,(在摩尔克罗夫离开列城时,他与此人保持接触)获得了一些难得一见的资料,无论对他在羊拉寺的生活,还是对他的工作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扎布:“你了解到了什么?值得看吗?” 纪蒲泰:“了解了不少,说于你们知道。该喇嘛编制了一些藏文辞汇表,按喇嘛派中传统顺序分类(主要是佛教的名词、伦理学和哲学的常用术语)。乔玛后来对它们作了大致的翻译,而且还是借助于那本《藏文辞汇》。” 偌尔曼:“几天后,他在其教师的帮助下又重新审阅了其译文版,夹在两个很厚的木板之间。” 扎布:“他印成书了吗?” 偌尔曼:“当然。某些书是用锯开的小木块印成的,其余为抄本,用专写经文的被巧妙地装饰过的‘蓝查’(梵文之一种)所写。” 扎布:“那里面的内容都是些啥呀?” 老人:“那只有听他们回答啦。” 偌尔曼:“那些译文版和抄本之中,也包括喇嘛教的伦理和修道格言,其神秘和玄妙的咒语、传说和神话。但也有一些星相学,解剖学、药理学、音乐、舞蹈和韵律学论著。” 老人:“那可都是了不起的书!” 扎布:“那些书,有没有名称?” 纪蒲泰:“那些书,可能是两大藏文经文合集《甘珠儿》和《丹珠尔》的几卷零散著作。” 扎布:“我听说《甘珠尔》可是历史长卷,但我不清楚有多少卷?” 纪蒲泰:“资料中介绍,《甘珠尔》共包括100卷(有时是108卷),是喇嘛教的经文。《丹珠尔》有225—260卷,主要由《甘珠尔》经文的诠释文和疏注文组成。这其中许多要追溯到喇嘛教兴起的最初几世纪。” 偌尔曼:“看样子,《甘珠尔》的经文很重要,但我也不知道它的内容包括哪些?” 纪蒲泰:“《甘珠尔》的经文,其中包括三藏(佛教僧众们的律:经或佛陀及其主要弟子们的说法,这是最高教义,也就是《般若婆罗蜜多经》,它是接受以空的感受为基础的圆满识:同时有诞生自晚期印度教的怛特罗或秘传,以通过各种瑜伽修持术和‘顿悟’,反复诵读经文和对被称之为坛城的神圣简图的制造,与凝视而达到无上。我所知道的就这些,扎布大叔也许比我强。” 扎布:“不敢当。我只知道些皮毛,在两位学者面前可差得远。” 偌尔曼:“这种对话,即使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某些佛教教义和术语,也没有对等的概念。 老人:“听你们介绍,我才知道,乔玛多么象寺院里的山僧?” 纪蒲泰:“这在于他学习的用功。他在羊拉寺度过一段刻苦耐劳的生活。在零下气温以下的4个多月期间,乔玛生活受阻艰难,无法走出3平方米小屋到户外活动,进行身体锻炼。在这种状况下,他学习从不间断,从早到晚地阅读,没有火、席地而坐,墙壁是惟一抵御严酷气候的保护条件。然而,在这座冰冷的小屋,他的工作却没有止步,毅然汇辑了4万多个藏语单词,并对它们分类。” 偌尔曼:“随后,乔玛又用了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研究工作。” 扎布:“那么说,他的藏语一定学得不错?” 偌尔曼:“是啊。他的藏语知识经过不断努力地学习,已足以使他相当快地初步释读,他在羊拉寺中得到的那些书籍了。” 老人:“这就更使我想知道他学西藏语的事迹?” 偌尔曼:“他也算是个‘人雄’,因为他还熬过了孤独,寒冷和贫穷。但是,他还是拼命学习那些书籍,卷帙浩繁的书很重,每一卷都重约5公斤,包括数百页硬纸板。乔玛于1827年到达了卡偌姆寺。有一个好消息,是他的教师桑结朋措也在那里。” 扎布:“那他可有机会好好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