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咒师_44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44 (第2/2页)

,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经又说:“念诵数满五十万遍,即获无尽辩才,如文殊师利菩萨等无有异。飞腾虚空,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又念诵数满一俱胝,离诸苦恼。满二俱胝遍,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三俱胝遍,证悟一切诸三昧门。四俱胝遍获大闻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

    佛教徒认为此咒包含一切如来所说法,经常诵持此咒可得聪明才智,得大智慧。可破除烦恼与障碍。能开发潜能,增长智慧,破除疑难,增强记忆、伶俐聪辩,了解诸法真实义。亦能消除语业、破愚痴,得诸佛菩萨之般若智慧。

    *

    这文殊心咒虽然短小,却放出异样光芒,再看咒语下面,赫然写着二字——“咒王”。

    “咒王?这就是咒王?”

    周大军听八先生说过,咒师每一阶都有几个咒王,是佛教咒语中威力最大、效用最广的神咒。

    虽然这些咒语分布在不同的道阶,但并不说明一阶咒语就低于二阶咒语,而是为了适合持咒者的修为心境,特意显现给持咒者的。

    所有咒语皆为佛菩萨亲口宣说,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咒王应用更广、验效更著而已。

    此时此刻摇出咒王,周大军虽不解其意,但不愿浪费这宝贵良机,忙默念咒语——登时觉得神清气爽、灵台清明。

    那大殿中的碧霞元君神像,似也发生了变化……

    *

    *

    PS1:咒语11,佛教最著名的聪明神咒,妙用无穷。普传。

    PS2:本咒五字心咒,是指掐头去尾中间的五个字。第一个“嗡”字,表示归命依止。最后一个“地”字,是主尊文殊的种子字,表悉地(成就)之意。

    PS3:附:念此咒十八功德。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3.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

    4.或于绢素如前画像,满五十万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写五字旋遶念诵五十万遍,曼殊室利现其人前而为说法,常得诸佛及执金刚菩萨之所护念,一切胜愿皆悉具足。

    5.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

    7.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

    8.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

    9.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10.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

    11.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12.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

    13.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

    14.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自在恣情受诸快乐。

    15.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

    16.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众人爱敬,生珍重心。

    17.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

    18.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