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0 水花 (第2/2页)
值? 元旦刚刚过去,人们开始上班,微博上的人更多了。 而婉容故居改建乃至于南锣鼓巷改建这件事情,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变得更热闹了。 一时间,微博在讨论,各个论坛在讨论,QQ群在讨论……报纸上也刊登了新闻,各个公司、甚至各个菜场都在讨论。 城市改建这种事情,跟每一个城市人都息息相关。 如果是便民向改建也就罢了,一时的不便利,换来的是将来的方便与美好。但是古建筑这种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的。 什么样的应该被保护,怎样解决当地人们的生活问题,怎么把它跟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话题! 此时,一个被剪辑过的视频出现在了网站上。 这个视频曾经展示在宣晖集团的董事长柳信然面前过,引起了他的巨大震动,以及接连而来的一系列配合。 如今,它被剪辑成了片刻,放在了微博上。 它的出现,同样引起了巨大震动。 它相当于是给现在正在激烈争执着的人们,指明一条真正应该关注的方向! 这正是当初在京师大师新年晚会的后台,苏进对着文昌明说的那段话。 当时,苏进主要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回答。 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修旧如旧,旧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与标准是什么? 这个是文物修复工作者内部的事情,还不算太引人注目,但后面那一个质问就不一样了。 你们说文物修复、古建筑修复是为了保护它的价值。
那么,这个价值的判断标准何在? 一件事情,两个标准。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任何事都不可能妄下判断! 这还是苏进第一次正脸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视频里,他目光锐利,言辞犀利,比平时看上去更像一个少年。尤其是跟面前秃顶肥胖,强撑起一脸温和,却掩不住言行间尖酸的文昌明比起来,苏进尤其显得少年意气,咄咄逼人却又有理有据。 他直视文昌明,两段话把他问得哑口无言,也引起了所有看着这个视频的人的深思。 是啊,标准是什么? 没有标准,何来判断? 那么,这个标准又应该由谁来定?要怎么来定? 接着,又出现了一个行动。 《考古》杂志,也是有微博的。粉丝数不多,但基本上都是业内人士,以及对考古和文物事情非常关注的人员。 苏进的视频过后,这个微博也开始发长微博了——以图片形式发的,九条长图,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样的微博,通常来说不会很吸引人。 很多人看见字数太多,就会下意识地回避,更别提这些微博长图片里的内容,还全部都是看上去有些艰深的学术论文? 是的,一条微博,九张图,就是九篇论文! 这样的论文,通常都是会被投稿到专业的期刊杂志上,通过审核后发表,为投稿者争取名利的。之后,这样的论文就算放到网上,也通常都是放到智库之类的网站上,需要付费才能下载。 而现在,它们就像之前江教授的那篇论文一样,全部大大咧咧地被放到了网上,供人免费观看! 实际上,会去看论文正文的人不是很多。但这不妨碍更多的人去看图片上的论文标题,以及标题下面的作者名。 然后,一个接一个的转发出现了。接着,转发数量飞速增长,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惊叹声—— “救命,这些名字是什么?是真的吗?” “啊,我的氪金狗眼,要被闪瞎了!” “哈哈哈,我们家教授!我导师竟然会在微博上发/论文,这个世界要末日了吗?” “还有我,我导师的名字也在上面!” “王教授……我真是没想到……我有生之年竟然能在微博上看见他的论文……不对,有生之年竟然能看见他再发/论文……” 九篇论文,九个作者名,九个金灿灿响当当的名字。 这九位教授全部都是各专业的学术大牛,名字经常出现在国内外各种高端学术期刊上的。任谁也想不到,他们有一天,竟然会在微博上发/论文! 但是《考古》编辑部的蓝V是真的,学生们也纷纷从论文里看出了自家教授熟悉的风格,证明了这的确就是他们的论文没错。 于是,这件事更不可思议了,九个重磅人物一起出场,究竟是要说明什么? 直到这时,被震了的群众们才愁眉苦脸地去啃论文。 这些大牛的名字连非专业的他们也听说过,九个一起出马,肯定是出大事了。 知道出大事了,不知道出的是什么事,那怎么行? 再难啃的论文,也得先看一遍再说话啊! 一时间,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微博上竟然兴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