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351 由下往上 (第1/2页)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 “这段话每个词我都认识,怎么连一起我就不认识了?” “因为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跟平时不太一样,它的意思是……” 《考古》编辑部的微博下面不停地在讨论着,学习劲头满满。 有人感叹,自己期末考试时,也没这股认真劲儿,迅速引起了一批人的热烈附和。 八卦精神人皆有之,精彩的八卦经常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探究热情,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但实际上,这些论文并不如人们想像中的那么艰深。 它们跟现在微博上热议的点一样,同样是围绕着婉容故居展开的。 这些论文,是教授们在对婉容故居进行实地考察过后,根据现有资料得出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平安夜晚会后,苏进联系了江教授等几位京师大学的教授,前往婉容故居进行实地考察。 学术圈子都是相通的,江教授等人的行动迅速被传了出去,接着就有一些其他学校的教授主动上门,要求参加。 他们中的一部分是本来就在拿这个当课题的,难得有了这个机会,当然不会错过了。 而苏进那边也当然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要求,他进行了一番安排,不仅让这些专家教授进了现场,看到了他们想看的东西,还借花献佛,把南锣鼓巷改建组收集的相关资料也拿了出来,供给他们参考。 现在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们,最愁的就是资料不够。不然,在苏进出现之前,钱校长也不会对文修专业那么忍耐。 苏进不仅给了他们现场考察的机会,还这么慷慨地拿出了这么多资料! 教授们感动极了,当场就表示,让苏进去考他们的研究生,不管考多少分,都会给他过。 苏进笑着婉拒了,表示自己只是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离考研还远着呢。不过他心念一动,同时向教授们提出了另一个请求。 毫无疑问,比起招生考研什么的,苏进提出的这个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教授们当时就沉默了。 但当他们听完苏进这样要求的前因后果,以及他接下来想做的事情时,他们却毫不犹豫地纷纷同意了。 也正因如此,这些论文会在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微博上,供给所有有兴趣的人浏览。 这些论文涉及婉容故居的方方面面。 晚清居民的日常生活、清朝皇后仪制探讨、南锣鼓巷一带的城市记忆研究、清朝建筑的艺术…… 再没有什么,比这些有份量的论文,更能证明这座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了! 当微博的关注者们研究到一定程度之后,某方面的争议渐渐地变小了。 一座古建筑,就能经得起这样的研究,具有这样的价值,那么,一整片南锣鼓巷区域呢? 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有这九篇论文做证明;它的实用价值,更有住在当地的千千万万居民能证明。 两边孰重孰轻,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判断? 于是,话题又重回以前,聚焦到了苏进对着文昌明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上。 标准何在? 标准谁来定? 标准如何执行? 没有一个完整的章程,怎么判断婉容故居改建得好不好?怎么判断南锣鼓巷应该向什么方向改建? 于是,一群有识之士终于开始向上呼吁—— “古建筑修复是文物修复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吵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应该有正式的单位、正式的章程,来进行正式的管理?” 这个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一部分人开始向特定的地方打电话了。 而微博、以及一些精英聚集的网站,甚至已经开始讨论——如果要制定标准的话,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现在文安组是国安局下面的一个组织,是不是太不正规了?文物涉及的方面这么多,南锣鼓巷改建组什么的,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难道以后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全部都要临时组队吗? 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高层的机构,来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与运行? 网络上的讨论从“这是怎么回事”到“应该怎么样”到“具体怎么做”,进行到了更深层次的方面,而整个过程里,热度越来越高,从来没有降低过。 这时候,各个方面,无数的人关注着这件事情。 其中某些人,一早就掺合起来了,后来一直关注,眼睁睁看着事情进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他们的心情无比复杂。在事情走到这一步之前,有谁能想到,一个这样的年轻人,能一步步把事情推到这个程度? 现在,婉容故居、承恩公府、南锣鼓巷已经变成了全民皆知的关键词,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 传统复兴运动到现在为止搞了五年,国家大力推行,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不过,到现在为止,事情闹得这么大了,苏进打算怎么收场呢? 婉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