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蛊布天下_034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349 (第2/4页)

好的方向发展,她才发现有些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般难。

    原来她也可以!

    扭头看向马车上关切的阿爹,她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两颗小虎牙,圆溜溜的杏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阿玲真的在慢慢长大。

    这一个月来,看着她由先前万事不管的娇娇女,带着恐惧和小心,一步步探索自己从未碰触过的东西。遇到不会的就去学,遇到机遇努力争取,她由一株刚从地里钻出来的嫩芽,一步步成长,逐渐舒展开叶片,整个身躯越发茁壮。

    亲眼见证这个过程,蒋先这当爹心下既骄傲又酸涩。

    低头,悄悄擦去眼角溢出来的泪水,蒋先视线突然转向另一边。在众多排长队的蚕农中,那几个悄悄站在角落里,用羡慕的神情看向长队的蚕农格外醒目。

    “胡贵,我怎么瞧着那边几人有点眼熟?”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胡贵看过去,愣了下后,用不确定的口气道:“老爷,那是最早跟咱们签订契书的几户蚕农。他们几家是养蚕的老把式,出来的生丝格外好,历年来最好的生丝全都卖给了蒋家。这次箫家开出的契约实在太狠,按他们的性子,我估摸着应该不会签,拿不到炭,这蚕大概是都被冻死了吧。”

    听胡贵这么一说,蒋先也想起来,的确是有那么几户人家生丝格外好,从他们手里收过来的生丝,做成绸缎后大部分进贡上去,留下的一小部分连他都没舍得穿,而是全都送进了阿玲房中。

    “你去问问。”

    胡贵走过去,起初几人还不肯说,直到胡贵提及蒋先。听说蒋家老爷还记得他们,感动之下几人终于说出来。

    这几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两日箫家下人推着炭转悠,依次为要挟强迫蚕农毁契时,坚持不肯更改契书的那几人。而事实真相也跟胡贵猜得□□不离十,这几人跟蒋家合作久了,不想背信弃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他们这般真正用心养蚕的蚕农,无论如何都不希望看到自己耗尽心血养成的桑蚕被箫家那么糟蹋。

    “三七开,箫家七我们三,抛去各种开销,能赚得还只剩不到一成,箫家打发叫花子呢。再说箫家做得那是什么布,好丝孬丝混着一起织,缺斤少两弄出来糊弄人。就算这批蚕全死光了,我也不能让箫家拿过去弄那种绸缎!”

    说话之人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即便事情过去已经有几日,提起来他还是气愤不已。

    “您老放心,我箫家定不会亏待你们。”

    熟知蒋先行事作风,胡贵连连保证道,然后折返回马车上,将方才对话一五一十地告诉蒋先。

    “看来这批蚕是真都死了。”

    叹息一声,撩开帘子看向外面,蒋先道:“外面不是有人浑水摸鱼,想多领点炭,你请他们帮忙看着点,工钱……就按照合同上的出。”

    “老爷,那几家生丝好,这可不是笔小数目。”胡贵吃了一惊,而后劝道。

    “此等品性坚定之人,值得嘉奖。别说蒋家不缺那点钱,就是如箫家今日般陷入困境,该给的钱也不能省。去吧,就按我说得办。”

    几人皆是多年养蚕之人,青城周边哪家有多少张蚕、哪家养得蚕好,他们再清楚不过。听胡老爷想方设法把他们亏掉的钱补回来,他们更是感动不已。又因着自家蚕已经死光,事不关己少了一层利害关系,这会他们监督起来格外尽心。

    于是乎,在阿玲想出互相监督的法子后,蒋先又为此次之事上了一层双保险。

    即便如此阿玲还是有些不放心,她站在边上亲自看着。顺着城西众养蚕人家的住处一路慢慢往东走,亲眼看着各家各户领上第一批炭后,眼见着后院蚕室一道道炊烟升起,她总算彻底放心下来。

    她的这番辛苦没有白费,看着蒋家姑娘亲力亲为,白净的小脸因为跑来跑去而挂上一层汗珠,梳理整齐的刘海湿哒哒黏在上面,这些百姓们心里不是不感动。

    在烧起炉子加好炭后,各家女人在家里守着,青壮劳力则出来,跟着一起到码头上帮着搬炭。这时候胡贵事先安排好的人终于派上用场,当有人好奇地问道,这炭是哪来的之时,他们就会把管家刚吩咐的说辞说出去。

    于是没过多久,所有人都知道胡夫人体弱受不得凉,为了让她安心养病,蒋家一年春秋冬三季都要烧地龙,将整个后院烧热。因着需求甚大,胡老爷特意派人去西北买炭。

    至于为什么不早说,任由箫家欺压到头上。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蒋家下人面露无奈。

    “我们老爷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从来不带说虚话。这炭大老远从西北运过来,多走两天少走两天,那是谁都预料不到的。万一多走那么两天,倒春寒过去了,那岂不成了老爷在卖大家好?不等船真正到码头,亲眼看到东西,老爷绝不晃点大家。”

    有这番话在,继前几日拜师仪式阿玲大大露一回脸,刚才方氏又“因病阴差阳错造福众人”后,这会蒋先又成了所有人感激的对象。

    看着码头上堆成小山的炭,再也不用担心熬不过这场倒春寒,青城百姓长舒一口气。

    放松下来的同时,他们又对蒋家感激起来。

    胡老爷,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人。

    蒋家一家三口,全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转世。

    可前头咱们还那么多蒋家,不声不响地就撕毁契书。皇商进贡那些事,这些普通百姓不懂,但他们明白,做绸缎生意的得靠生丝,上好的生丝在谁手里,谁就能赚钱。

    “不能把生丝卖给箫家!”有人提议道。

    “可契书都签了。”此言一出,不少人面露懊恼。

    这些人,总算还有点良心。方才被蒋先找出来,负责监督黑炭发放的几位蚕农暗自点头。

    蒋家对他们那么好,这会他们当然也要替蒋家着想。就算自己家蚕死光了出不来生丝,但也可以鼓动这些人将生丝卖给蒋家。

    “诸位听老朽一言,今早孙家门前的事,大家多少也听说过,箫家出了大问题。这会他们正焦头烂额,咱们凑到门前闹一闹,指不定能解除契书。”

    “当真?”

    “反正炭都搬完了,也没事,姑且试试看。”

    后者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当阿玲和蒋先父女俩带着戏班子、乘坐着华丽的马车,摆足阵仗来到箫家门口时,丝毫没有想到后面还有千军万马正在路上,很快就能到达战场。

    城西动静那么大,箫家这边又怎么可能听不到。父女俩来到箫家跟前时,站在府门前迎接的正是沈府大管家。

    “胡老爷、胡姑娘,小的有失远迎。”沈管家连忙迎下来,抱拳作揖,做足了恭敬姿态。

    “蒋某听说沈兄病了,恰巧路过,前来探望。”

    大夏人讲究以和为贵,不管有理没理,率先挑事的一方总会本能地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蒋先知道,如今蒋家在百姓们中的口碑很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愿意让别人印象更好。

    当然他也没有卑躬屈膝,而只是客气地同官家寒暄着。

    “不知沈兄如今情况如何?”

    沈管家心里暗暗发苦,这会他倒是宁愿胡老爷姿态摆高高的,那样他还好装可怜博点同情。如今他这样,简直断掉他最后一条后路。

    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有丝毫不恭,而是小心答道:“老爷已然苏醒过来,只是……”

    “苏醒过来就好,蒋某就说,沈兄正当壮年,虽然本性简朴,可平日山珍海味也没少进补,身子底子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本性简朴还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