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Sect. 275. 在水彼方(1) (第2/2页)
他又发动全城军民,用糯米汁加石灰的配方粘牢了城砖之间的每一道缝隙,并且修补了被以往的战事和洪水毁坏过的每一处城砖。又以粗麻绳、竹竿、木板、牛皮等物,加固了寿春城周围的水寨,并派出更多战船和水兵把守,为他们运送了充足的弓箭、石块、猛火油等防守器械。 就防守而言,寿春是一座水利之城。环绕着寿春城的水系,不仅有深深的城壕,还有西面的淮水,西北面的淝水,以及大大小小的自然湖泊和人工沟渠、堰塘。寿春守军的水寨,就重重叠叠、连栅并营地修筑于这些水面之上,形成规模宏大的外围屏障。为了保障水寨的水位不失以便行船,水寨周围还筑了围堰、堤坝蓄水。不拔除这些水寨,周军根本无法靠近城墙进行强攻。 从正月二十七日起,大周向南唐的寿州水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势,昼夜不息。几十万兵士与民夫组成的混合部队,轮番上阵,准备以最凌厉的攻势拖垮南唐的水寨守备力量。 水寨凭借广阔的水面将周军阻隔开来。周军想要打下水寨,用上了弓箭和投石器进行远攻。他们无法接近水寨进行近攻。无数的刁斗望楼分布在水寨的耳目位置,为了强化水寨的防守,刘仁赡甚至将数不清的楼船开出来,连成一排堵在水寨的营栅后面。周军没有战船,只能派出小舟或竹筏越过水面向唐军发动攻击。小船属于水军里的散兵游勇,战斗力和威慑力显然不足。还没有等他们靠近,唐军刁斗或楼船上的箭矢就密集齐发,将他们一波又一波的冲锋打退。 周军政务营帐。所有随征的文臣及其属吏都聚集在这个营帐中,各据一个角落处理公务。 出门在外,皇帝都采用这样集中办公的方式,不分衙署,只分文武。大家都发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率奇高。大约以前在京中时各有各的衙门,彼此除了开会碰头,具体执行时往往还得遣人持文牍往来,平白增加了沟通的时间成本。 一长排的桌案前,五六个书吏正奋笔往一张张大纸上抄录已经过皇帝批准的安民告示。李榖从桌案前巡视而过。 营帐的另一角,范质、王溥等人正在拆读从京中枢密院转来的一堆奏表。皇帝现在以战事为重,政务大多委托给了他们。他们需要检视枢密院对每个奏表的处置意见,如果有注明急呈皇帝的,要立刻照办;如果事情不大,有常规可循,他们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意见又没有大冲突,那么就可以在禀告皇帝的同时直接办理;只有那些比较特殊、他们都拿不准的,才需要单独向皇帝请旨。 书吏们将抄好的告示拿给李榖看。李榖展读罢,见他们还欲再抄,就说道:“罢了罢了,不必抄了。这城外的老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告示贴到哪里他们才看得见?何况,以我看,偶尔有几个留下来的,也未必认得字!”书吏唯唯道:“那怎么办?” 李榖左右顾盼着差遣:“你,你,还有你,分别叫上几个兵士护卫着,敲着锣往那荒僻能藏人的地方去。分开几路方向,一路走,一路就把告示上的意思,大声喊给百姓们听。明白了么?” “卑职明白。就是让他们别害怕,王师不会伤害他们,让他们出来继续耕种过日子呗?”“对。告诉他们,大周皇帝是吊民伐罪来了,是解救他们的苦楚来了。在大周皇帝治下的日子,肯定比在李家治下的日子好过多了。”“是,卑职们这就去!” 书吏们出了帐,范质招呼李榖:“李司徒,今岁科考取士的初步名单出来了,正在抄录,请移步过来看看。”李榖比范质年长不少,资历也老,虽说目前按官序而言范质是首相,李榖是亚相,王溥是末相,但范质在李榖面前却一直保持恭敬。尤其李榖刚刚被皇帝夺了军事指挥权,心里必定别扭,范质更得避免刺激他。 目下大周的中枢文官配置面,达到了一种相对和谐和良性的状态。在先帝和今上的持续努力下,经过反复的尝试和调整,曾经深深困扰朝堂功能运作效率的党争减少了,人员之间的摩擦降低了。今上将性情与自己最为相似的王朴竖为靶子,吸收并转化群臣中的反对意见,作为自己与群臣之间的桥梁和缓冲,而以李榖、范质、魏仁浦、王溥等作为传统体制的基石,以便国朝制度能在旧框架中稳妥地实现新突破、新变革。 范质是个圆融老到的人,守规矩,重名节,又不乏耿介与智慧,能够深深体会皇帝的心思。先帝在时,常称赞他有宰相之器。今上以魏仁浦接替郑仁诲的枢密使之位后,有人曾替范质不平,以为魏仁浦资历不如他,而且也没有什么军功,凭什么爬那么高。如果今上要将枢密使之位署以文职,那还不如提拔范质。范质本人却体会出了今上的深意:今上显然意欲纠正过去枢密使位极人臣、一官独大的局面,要并尊两府,在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之间搞平衡,就像在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之间搞平衡一样。于是他反而泰然地接受了今上的安排,由衷欢迎魏仁浦的上位,并更加勤勉地尽职政事。 他对待后来者魏仁浦的态度尚且如此,对待李榖这样的顾命老臣,自然更要容让恭谨了。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