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第3/3页)
说恐未谛。
〔三〕今大雅常武“哮”作“虓”,本书怪神篇亦作“虓”。器案: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武班碑作“哮虎”,文选辨亡论上:“哮阚之群风验。”注引毛诗曰:“阚如虓虎。”七启:“哮阚之兽。”注:“哮与虓同也。”一切经音义二:“唬、哮,古文虓同。” 〔四〕革卦象辞。 〔五〕淮南说山篇:“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文子尚德篇同。汉书盖宽饶传:“郑昌上书颂宽饶曰:臣闻: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后汉书孔融传赞引“采”作“ 采”,同。盐铁论崇礼篇引此作春秋曰云云,则此语由来已久。 〔六〕“婆娑”二字原无,御览引作“虎尾婆娑”,天中记六0引作“虎山栖xue处,毛能妾婆”。器谨案:“能妾”二字当是“鬣娑”二字之讹,“娑婆”二字又倒植,是御览、天中记所见本“毛鬣”下俱有“婆娑”二字,义较顺,今据订补。 〔七〕汉书扬雄传:“陵阳侯之素波兮。”注应劭曰:“阳侯,古之诸侯也,有罪自投江,其神为大波。” 〔八〕厉读与“深则厉”之厉同。以衣涉水曰厉。 〔九〕水经河水一注。御览、离sao补注引“俚”作“里”。 〔一0〕水经注、离sao补注、天中记引“柰”作“如”。器谨案:易未济曰:“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彖曰:“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史记春申君传引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又见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正义曰:“言狐惜其尾,每涉水,举尾不令湿,比至极困则濡之。”王弼注谓:“小狐虽能渡,而无余力,将济而濡其尾,不能续终险难,未足以济也。”与此足相发明。 〔一一〕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释文引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 〔一二〕器谨案: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笺云:“王流在外,三公及诸侯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莫省王也。”此以三事为三公之始。至小雅十月之交、大雅常武、逸周书大匡、白虎通封公侯篇所言三事,则谓列国之三卿,与此有别。自西京以还,则率称三公为三事,汉书韦玄成传:“于赫三事。”注:“三事,三公也。”又:“登我三事。”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又:“三事惟。”又:“赫赫三事。”后汉书章纪:“诏以赵熹为太傅,牟融为太尉。”即引诗“三事大夫”之文,注:“三事,三公也。”顺纪:“阳嘉元年,诏以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亦引“三事”文。徐稚传:“陈蕃、胡广上书荐稚等曰: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宣翼盛德,增光日月也。”御览六三0引续汉书同宋弘传:“将授三事,未克而卒。”刘恺传:“皆登三事。”周举传:“亮协三事。”班固传:“三事岳牧之僚。”注:“三事,三公也。”郑玄传:“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御览一五七引玄别传同左雄传:“ 九卿位亚三事。”胡广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赫赫三事。”蔡邕集太尉乔玄碑阴:“命君三事,时亮天功。”又太傅胡广碑:“七被三事。”又:“七统三事。”又:“命公三事。”汉司隶校尉杨淮碑:“ 功德牟盛,当究三事。”汉庐江太守范式碑:“未亮三事。”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三公希与朝政疏:置之三事。”抱朴子博喻篇:“华公让三事以推贤。”晋书周颙传:“敦曰:伯仁总角,于东宫相遇一面,便许之三事。”世说新语排调篇注:“晋代名臣文集张敏头责子羽文:进无望于三事。” 〔一三〕天中记作“虎岂可吒”。 〔一四〕文选符命论注:“鬼方,远方也。” 〔一五〕文选别赋注:“绝国,绝远之国也。”绝域与绝国义同。 彭城相袁元服 俗说:元服父字伯楚,为光禄卿,于服中生此子,时〔一〕年长矣,不孝莫大于无后〔二〕,故收〔三〕举之,君子不隐其过,因以服为字〔四〕。 〔一〕“时”,意林作“自谓”。 〔二〕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程本“收”作“取”。 〔四〕范书袁安传:“彭字伯楚,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尚书胡广等,追表其有清洁之美,比前贡禹、第五伦,未蒙显赠,当时皆嗟叹之。”御览六九三引钟岏良吏传:“袁彭字伯楚,为南阳太守,政以清洁,粝食缊袍,不改其cao。” 谨按:元服名贺〔一〕,汝南人也。祖父名原〔二〕为侍中〔三〕,安帝始加〔四〕元服,百官〔五〕会〔六〕贺〔七〕,临严〔八〕,垂出〔九〕,而孙适〔一0〕生,喜其加会〔一一〕,因名曰贺,字元服。原父安为司徒〔一二〕,忠蹇匪躬〔一三〕,尽诚事国,启发和帝,诛讨窦氏,中兴〔一四〕以来,最为名宰。原有堂构之称〔一五〕,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拟夷、叔〔一六〕,政则冉、季〔一七〕,历典三郡〔一八〕,致位上列〔一九〕。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二0〕,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二一〕,子不如伯奇〔二二〕,以吉甫之贤,伯奇之孝,尚有放逐之败,我何人哉”及临病困,敕使〔二三〕:“留葬,侍卫先公。慎无迎取汝母丧柩,如亡者有知,往来不难;如其无知,祗为烦耳。虞舜葬于苍梧,二妃不从〔二四〕,经典〔二五〕明文,勿违吾志。〔二六〕”清高举动,皆此类也。何其在服中生子而名之〔二七〕贺者乎虽至愚人,犹不云耳。予为萧令〔二八〕,周旋谒辞故司空〔二九〕宣伯应〔三0〕,贤相把臂〔三一〕,言:“易称:天地大德曰生。〔三二〕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三三〕,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三四〕,服中子犯礼伤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