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四章 西北狼烟(2)折戟浅水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西北狼烟(2)折戟浅水原 (第5/6页)

眼光,一心只想建功立业,求战心切。说到底,殷开山就是一介武夫。

    在殷开山看来,秦王过于谨慎了,真要打起来,唐军未必会败给薛举。基于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殷开山开始不断鼓动刘文静,主动出击,攻打薛举所部;如果打败了薛举,那将是大唐建国之后,第一份骄人的战功:

    王体不安,虑公不济,故发此言。宜因机破贼,何乃以勍敌遗王也!(《旧唐书·殷峤传》)

    殷开山的意见是,现在能够打败的敌人,何必要留给秦王去解决呢?那么,刘文静听完殷开山的话,是什么反应呢?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刘文静还记着李世民的嘱托,没有答应。

    过了不久,殷开山又来劝说刘文静,出兵进攻薛举:“王不豫,恐贼轻我,请耀武以威之。”然而,殷开山这一次的劝说,刘文静的态度,却与上一次截然相反,他也开始犯起了糊涂。

    虽然,刘文静一心求稳,但是架不住殷开山反复挑唆。与此同时,刘文静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性格缺陷。此人虽有才华,却过于自负骄矜,利令智昏。经过殷开山的挑唆,刘文静也觉得李世民的战术过于保守,畏首畏尾。最后,刘文静耳根一软,头脑一热,竟然将李世民的嘱咐,忘到了九霄云外。

    于是,刘文静、殷开山违背李世民的军令,擅自率领唐军主力,出营向薛举准备发起进攻。刘文静、殷开山二人,将唐军主力开到西秦军附近,陈兵于高墌西南,打算在此处,与薛举决一死战。

    既然要与薛举决战,就要有一个周密、稳妥的作战计划。可是,刘文静和殷开山,又犯了一个致命的兵家大忌:轻敌。刘文静、殷开山自恃兵多将广,根本没把薛举放在眼里,因此,整个部队几乎没有设防。

    原本,刘文静、殷开山不遵军令,擅自出击,就已经犯了冒进的军事失误。如今,整个部队不设防,更是错上加错。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将唐军的侧翼、背后,完全暴露在了西秦铁骑的攻势下。如果西秦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唐军防线必定会全线崩溃。久经战阵的刘文静、殷开山,居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这不正是当初李密犯下的失误吗?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洛阳北邙山决战,李密自大轻敌,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沿途不设壁垒。最终,让王世充钻了空子,发起突然袭击,李密的十万瓦岗军,一败涂地。而今,刘文静、殷开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事实证明,刘文静、殷开山必将因为他们的失误,付出惨重的代价。

    唐军主力倾巢而出,陈兵高墌西南,正中薛举下怀。先前,李世民制定了坚壁清野的疲敌之计,让薛举甚为苦恼。本来自己的粮草就不多,经不起唐军这样的消耗。可是现在,唐军竟然主动出击,而且,部队还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薛举急于速战,认为这正是大破唐军的绝好时机。

    因此,薛举决定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看到唐军疏于防范,薛举趁此机会,抓住唐军防线中这一漏洞,派遣一支精兵,迂回到唐军背后。薛举的意图是,从背后对唐军发起袭击,掩其退路。

    此时,在后方养病的秦王李世民,得知刘文静、殷开山擅自率领主力离营,震惊不已,根据《旧唐书·薛举传》的记载,“太宗闻之,知其必败,遽与书责之”。病中的李世民,料定此战,唐军必败无疑。

    震惊之余,李世民立刻亲自写了一道手令,派人送给刘文静、殷开山,无论如何也要阻止他们,让他们把军队撤回来。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这个时候,也无法左右战局的发展。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九日,李唐、西秦两军,在浅水原展开大战。由于刘文静、殷开山轻敌冒进,唐军仓促出战,防御体系出现重大纰漏;而薛举则诱使唐军出战,派遣精锐,迂回到唐军背后,发起突然袭击。

    所以,浅水原一战,唐军遭遇重创,八总管全部战败,唐军将士死伤惨重,多达十之五、六。也就是说,将近三万唐军丧命于浅水原。并且,在浅水原之战中,唐军许多开国将领,要么阵亡,要么被俘。比如,八总管之一的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将领,全部被薛举俘虏。

    值得一提的是,刘弘基其人。刘弘基是唐王朝的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最早追随李世民的功勋大将。从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刘弘基跟随李世民,一路血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李家父子入主关中的最凶险一战,霍邑之战,正是刘弘基亲手斩杀了隋将宋老生。

    唐朝建立后,刘弘基因功官拜右骁卫大将军,位列八总管之一。从此,刘弘基便成为了秦王李世民麾下的主要战将。这一次抗击薛举,刘弘基作为八总管之一,自然也跟随李世民上了战场。

    当时,西秦的精锐部队,从唐军背后、侧翼发起了突然袭击,唐军全线崩溃,八总管兵马皆败。在全军惨败的境况下,唯有刘弘基本部人马,奋力苦战,与西秦军队展开殊死血战,打到如火如荼时,刘弘基所部的箭矢都用光了。最终,刘弘基寡不敌众,不幸战败,被西秦军俘虏。

    唐高祖李渊非常欣赏刘弘基的力战不屈,因此,对待他的家人十分优待,赏赐了许多粮食、财帛。后来,李世民第二次率军击败薛仁杲,讨平西秦,刘弘基才得以回归唐朝,官复原职。

    唐军在浅水原惨败,四万军队,折损了近三万人,死伤过半。消息很快传到了后方,李世民认为此役已无法挽回局面,唐军新败,军力受损,且士气大大受挫,为今之计,只有及时撤军,才能保存实力。于是,李世民当机立断,收拢剩余的一万唐军兵马,引兵撤退,从高墌返回长安。

    客观来讲,唐军兵败浅水原之战,刘文静、殷开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他们轻敌冒进;如果不是他们轻视薛举西秦军队的实力,使得整个部队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唐军焉能战败。

    对于此次兵败,李世民也非常不满。在他看来,刘文静一直是自己的铁杆谋士,是秦王集团的重要胆魄,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刘文静枉顾自己的叮嘱,擅自出击,导致唐军大败,让那么多的唐军将士,白白付出了无谓的牺牲。与此同时,也让李唐王朝的西北边防,陷入被动局面。

    与李世民一样,对于此次浅水原之败,唐高祖李渊也是非常生气。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结局,如果按照李世民的方略,稳扎稳打,步步推进,一定能够打败薛举。然而,刘文静、殷开山却打乱了这一切的部署,致使三万唐军丧命于浅水原,唐王朝陷入了前所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